1955年,授勋仪式上,许多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人都受到了相应的荣誉和军衔,然而有一个人却没有得到军衔,尽管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程子华。
程子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1926年,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前,程子华考入了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对国际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了解,并最终决定加入其中。
此后,程子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就在他进入黄埔军校的同一个月,党组织在广州发动了起义,这次起义被称为广州起义,目的是党在城市中建立武装政权。作为党组织的一员,程子华自然而然地参与了起义。于是,他辗转到了广州,和部队一起进驻城市。但不幸的是,起义遭到了国民党的强烈反扑。叶挺、叶剑英等人深知党军力量薄弱,于是他们主动撤离了广州。
程子华并没有和部队一起撤离,而是继续留在广州。由于他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加上身份没有暴露,他在国民党做起了运兵的工作。虽然身处敌人阵营,程子华始终心想着如何重返红军部队。
1928年,程子华通过特殊渠道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并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归组织的意愿。他原计划在年底脱离国民党,但在准备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国民党士兵同样不满蒋介石的政权。于是,程子华大胆提出了兵暴的想法,在中共地方组织和红五军的配合下,于1929年12月发动了兵暴,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次起义史称“大冶兵暴”,其革命影响仅次于宁都起义,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反蒋革命中的少数几次成功的起义之一。程子华是此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起义参与者多达500人。
由于程子华在起义中的出色表现,他被编入了第五红军,随后进入了中央苏区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了红三十五军307团团长、第十四师师长等重要职务。在这个阶段,程子华不仅积极参与军队建设和训练,还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传授给红军战士们。他还亲自参加了多场反“围剿”战斗。
在长征之前,程子华已经成为了红二十五军的军长,是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长征途中,他带领二十五军成功抵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并晋升为军政委,参与了西征战役。可以说,程子华在党军队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资历在一众开国元帅中也算得上非常突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程子华被调派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担任书记兼武装部部长,后来又调任冀中军区政委。期间,他带领战士们成功抵御了日军的侵扰,为中央建立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爆发后,程子华转任中央东北局委员,负责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剿匪工作。随着国共战争的白热化,程子华领导的野战军主动发起了塔山阻击战,成功歼灭国民党部队6000余人,阻止了国民党进攻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1949年4月,程子华担任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工作,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回顾程子华的革命生涯,他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他未曾长时间活跃在第一线,但他的贡献不容忽视,尤其是他作为党军队早期的重要人物,其资历非常深厚,因此不应该没有任何军衔。
然而,尽管中央曾计划授予程子华一个大将军衔,考虑到他更多是在国家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而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继续留在军队系统,所以这一机会最终没有实现。军衔授予仪式结束后,林彪曾直言,程子华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尽管如此,中央领导也有他们的考虑,因为程子华的贡献并不集中在军队系统,而是在国家建设领域。
此外,程子华的调任频繁,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虽然他是老一辈的共产党人,但由于没有在某一地区长期担任职务,很多人难以认同他高层军衔的权威。综合考虑,中央决定不授予程子华军衔,而是让他专注于国家建设。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山西省委书记,负责战后经济恢复和省份建设工作。这也符合程子华本人更注重实际工作、喜欢潜心研究的个性。
次年,程子华被调任负责国家供销社的管理工作,担任副主任,并逐步担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国家的贸易和财政工作。改革开放后,程子华又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副国级干部。
尽管程子华没有军衔,但他在政治方面的待遇和地位可见一斑。国家在各个领域给予了他极高的尊重,他的贡献与影响,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衔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