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并持续到清朝。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依次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清朝时期,科举制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还发生了三件令人震惊的奇案,其中一起让人感到太高兴,另一起则让人感到无比伤心,最后一起则悲惨至极。
第一件奇案:太高兴
相传光绪二年(1876年)的丙子科考试中,湖南临湘的名士吴獬与曾国藩的孙子曾重伯以及名门公子魏候平三人,恰巧在同一场科举考试中。三人久未见面,一见面便畅谈无阻,分享着美味的茶肴和五更鸡。吴獬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三人正兴致勃勃地聊天时,曾重伯伸腿时不小心把粥碗碰翻了,香喷喷的八宝粥瞬间洒了一地。尽管大家很懊恼,但最终大家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考试结束后,令人高兴的是,吴獬成功名列第一,成为了解元,而曾重伯和魏候平也都顺利中榜。三人成功通过科举的故事也因此传为佳话。
第二件奇案:太伤心
兰州人秦霖熙在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科举并成功考中进士后,准备参加最后一轮的殿试,这场考试决定谁将成为状元。秦霖熙的文采出众,陕甘总督左宗棠决定推荐他作为状元,并特地叮嘱他在殿试时要仔细检查试卷。
由于考场较为幽深,光线不足,所有考生都需要自备小蜡烛以便在傍晚时照明。秦霖熙在答完试卷后,并没有立刻交卷,而是按照主考官的要求,仔细核对试卷内容。可惜在此过程中,他不小心碰到了蜡烛,试卷被蜡油污染了。按照考试规则,污染过的试卷是不能上交的,因此他只能无奈地将试卷收起,黯然离开。
因为这一意外,秦霖熙错失了状元的机会,这让他十分失望,最终他放下了科举名利,投身医学,后来成为了甘肃地区著名的名医。
第三件奇案:太悲惨
清朝时期,雍正年间曾发生过一起令人痛心的舞弊案件。湖北乡试主考官俞鸿图的妻妾和家仆竟然串通一气,收受举人的贿赂,并泄露了考题。事情败露后,举子们纷纷愤怒,雍正帝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示严惩。
然而,俞鸿图被腰斩后,他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连写下了“惨”字七个,这一场景震惊了许多人。雍正帝后来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发现自己误判了俞鸿图,于是命人将他的身体缝合,并为他追赠谥号,给予厚葬,并废除了腰斩刑。然而,俞鸿图也因此成为清朝最后一个被腰斩的犯人,命运可谓悲惨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