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早安
人家囤货为自己发财,我囤人为国家储才。
——陈调甫
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星空中,陈调甫是一颗耀眼的星。这位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前清一个小税务官家庭,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中学毕业后回苏州农业学校任教;1912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191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17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他与范旭东等七人携手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天津永利碱厂,打破了“洋碱”的垄断,之后又独自创建永明漆厂,研制生产出著名的“永明漆”(酚醛清漆)和“灯塔牌”醇酸树脂漆。他不仅是成就斐然的“油漆大王”,更是以“实业救国”为信仰,在风雨飘摇中守护民族工业火种的先驱者。而他那句“人家囤货为自己发财,我囤人为国家储才”,恰似一把钥匙,解锁了这位化工泰斗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远见与担当,成为他一生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这句话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天津作为工业重镇被日军重点控制,陈调甫创办的永明漆厂陷入绝境——工厂随时可能被日军强占,技术人员面临被强征的风险,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更是危在旦夕。彼时,不少商人忙着囤积物资、趁乱谋利,陈调甫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深知,民族工业的未来不在囤积的货物里,而在那些掌握技术、心怀家国的人才中;货物没了可以再产,人才散了,民族化工的根基便彻底断了。
为了“囤人”,陈调甫做了周密而坚定的安排。他先将天津漆厂业务全面收缩,委托心腹王绍先、梁兆熊等人低调运营,核心只有一个:避开日伪“合作”的逼迫,保住工厂的技术团队。即便日方以军需为名,劫走了仓库里价值半个工厂的贵重原料,逼得工厂停产,他仍要求代理人靠生产化学试剂、经营商行维持,哪怕薪资微薄,也要让职工们有生计、不散伙。与此同时,他避居上海创办试验室,既继续研究涂料技术为战后做准备,也悄悄接纳从天津辗转而来的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研究和生存的空间。那些日子里,他与天津留守职工保持着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满是鼓励:“只要人在,厂子就有希望,国家的化工事业就有希望。”
这份“囤人”的坚持,终究在战后结出了硕果。1945年抗战胜利,陈调甫带着上海试验室的图书、仪器和原料返回天津,永明漆厂的技术团队迅速集结——正是这些被他“囤”下来的人才,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默契,让漆厂快速恢复生产,甚至迎来了跨越式发展。1952年,永明漆厂的油漆产量跃居全国首位,研制出的中国第一代醇酸树脂漆“三宝漆”,不仅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更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标识,应用在第一辆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人造卫星等重大项目上。若没有当年陈调甫“囤人”的远见,这份支撑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力量,或许早已在战火中消散。
陈调甫的“囤人”,从来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对人才的珍视与培养。他一生深耕化工领域,从参与创建永利碱厂到创办永明漆厂成为涂料业泰斗,始终把人才放在核心位置。新中国成立后,陈调甫还担任过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化工学院副院长,同时身兼天津市人民政府委员与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彼时他虽已身患心脏病,却仍牢记周恩来总理“多写书留给后人”的嘱托,着手编著《油漆词典》,临终时手稿上“做学教”的批注墨迹未干——这份“传帮带”的心意,与当年“囤人为国家储才”的理念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让民族化工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