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除了背后美国的纵容之外,俄罗斯的插手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走向民族复兴的顶峰,经济总量跃升为全球第二,军事现代化成果显著,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这一伟大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周边一些国家非但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反而在美国的煽动下多次制造事端,其中日本尤为突出。其挑衅行为愈加公开化、系统化,甚至带有明显的侮辱意味。背后,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煽动,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历史上所遭受的地缘创伤。在静夜史看来,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地缘困境,除了自身实力仍在不断提升、美国强势干预外,更与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掠夺紧密相关。正是这段历史创伤,使得中国失去了对日本实施直接威慑的战略支点,进而陷入了极为被动的战略局面。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外东北地区(包括库页岛和海参崴)可以视作一把指向日本心脏的利剑。这里位于日本海的东部,紧邻中国东北,南面与日本隔海相望,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这片土地依然属于中国,那么中国海军可以依托海参崴等天然不冻港口,直接对日本本州岛进行战略威慑。库页岛更是可作为监视日本军事动向的前哨基地,其战略价值极为重要。
19世纪中叶,正当中国深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泥潭时,沙俄趁机从中渔利,通过《瑷珲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外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从海参崴到战略要地库页岛的一大片领土,直接导致中国失去了通向日本海的出海口。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割让彻底切断了中国在北方直接压制日本的地理优势,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战略损失。
若外东北依然属于中国,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将远比俄罗斯更具威慑力。首先,中国的核心区域与远东的距离远比俄罗斯与远东的距离要近。从北京到海参崴的直线距离仅有约1500公里,而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直线距离超过6400公里。地理上的邻近使得中国能够更便捷地在此部署更持久、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勤保障也更加方便。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中国东北地区依旧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与远东地区存在天然的经济联动。与之相比,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支撑起大规模的军事存在。
从文化认同与人口结构来看,若外东北仍属于中国,该地区与中国内地保持着高度一致的文化认同和频繁的人口交流,而非如今成为俄罗斯人口稀少、发展滞后的边缘地区。
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虽然具备一定实力,但其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部分。俄罗斯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实际上缺乏长期建设和稳定投入。近年来,俄罗斯虽然开展过东方演习,但其军事发展依然侧重西部军区,暴露出其战略重心的根本所在。
可以说,日本的肆意挑衅,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中国北方这一战略空白的存在。日本深知,来自北方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俄罗斯这支力量有限且关注力分散的军队,而非全力以赴、近在咫尺的中国。这种地缘安全感的错位助长了日本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冒险行为。
外东北的失去,使中国在日本海的出海口被彻底封锁。尽管根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理论上拥有通过图们江出海的权利,但这一权利在实际操作中被严重限制。俄罗斯与朝鲜通过合作,用低矮的铁桥封锁了江面,使得中国的大型舰船无法通过这一水道。近年来,俄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图们江口的控制,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强军事部署,实质性地切断了中国通往日本海的水上通道。
这一封锁产生了深远的战略后果。首先,它使得中国在日本海的存在感几乎消失,日本得以在东海和南海毫无顾忌地挑衅,不必担心来自日本海方向的战略压力。日本可以集中其海上自卫队的主力部署在西南诸岛和东海方向,而无需像冷战时期面对苏联时那样分散力量。
其次,中国海军只能在较为封闭的东海和黄海活动,进出太平洋的航道必须经过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关键水道,这些海峡非常容易被监控和封锁。如果外东北仍在中国手中,海军可以直接从日本海出击,与东海舰队形成夹击之势,迫使日本必须应对来自两面夹击的威胁,从而大大增加其挑衅的成本。
回顾历史,明朝时期,中国海军曾经在日本海进行过频繁的活动,有效地震慑了倭寇和日本的海上侵略。清朝前期,中国也曾依靠库页岛等地对日本形成战略威慑。然而,今天,这一历史形成的战略优势因领土的丧失而不复存在。
但现实情况是,今天中国只能从朝鲜半岛南部施加压力,而日本作为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背后有美国支持。中国的任何对日行动,都需要面对美日同盟的反应,这使得中国的对日战略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地缘困境不仅影响了中日力量的对比,更深刻限制了中国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布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太平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战略腹地。无论是汉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中国一直是西太平洋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历史传承赋予了其在这一区域的无可争辩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中国的历史主权在法理和事实层面上都有充分的依据。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表明,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就在南海诸岛进行生产活动。唐宋时期,中国商船已经在东南亚频繁往来,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网络。在元明清三朝,中国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行政管理体系和朝贡体制。
琉球王国长期向中国朝贡,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持续了五个世纪。日本的文化也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文字、制度、文化无不与中国密切相关。因此,西太平洋理应是中国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天然疆域。
美俄作为域外国家,不属于西太平洋地区。美国虽距离遥远,却在西太平洋制造纷争;俄罗斯虽占据远东,但一直未能融入亚太体系。美俄在这一地区的存在都仅是暂时的,最终都会随着中国崛起而退出。
历史规律显示,域外大国对某一区域的干预往往难以持久。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其殖民体系终究瓦解;美国的全球霸权也在遭遇严峻挑战。而俄罗斯在远东的存在,则建立在经济薄弱、人口稀少的基础上,其长期维持能力本身就值得怀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西太平洋的未来必然会回到中国的合理影响范围。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地缘政治的规律所决定的。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等方式,逐步恢复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要彻底解决日本的挑衅问题,静夜史认为中国需要从地缘上打破束缚。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手段,分阶段推进。
近期,中国应当继续加强在东海的军事存在,通过常态化巡航和实战化演练,确保对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有效控制。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