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先点一下“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带来更深的互动体验,感谢支持!
说起我军的开国将领,许世友上将的少林功夫可谓是广为人知。然而,在延安时,他曾找过另一位红军将领切磋武艺,但却被对方婉拒了。这是不是因为那位将领害怕与他交手呢?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这位将领的父亲是清朝大内的护卫高手,他的武艺丝毫不逊色于许世友。湘江战役中,他作为先锋团团长亲自带领士兵奋勇作战,手持大刀斩敌,血染战袍的身影让当时亲眼见到的罗瑞卿惊叹不已。
在长征途中,这位将领展现了惊人的技艺。他曾徒手抓住一匹烈马的尾巴,纵身跃上马背,硬生生地将烈马驯服。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他更是猎杀猛兽,并将一只老虎送给毛主席作为礼物。建国后,他成为了首批驻外大使之一,以敢于直言直谏的风格获得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后来,他成为了我国唯一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他提出的“共产党员的灵魂拷问”至今仍然激励着后来人。这位传奇的将领,就是湖南醴陵出身的耿飚。
耿飚的出身极为不凡。他的父亲耿楚南年少时便开始习武,曾在湘军抚台亲兵营练习多年的武艺,之后被选入清廷大内参加“西狩”,深得光绪帝的赏识,还得到了一副虎头双钩的宝物。退隐后,他不仅学医懂工艺,还与外国工程师一起学习制图,知识广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工匠。耿楚南思想开明,支持自己的子侄参加革命,1939年还亲自前往延安探望毛主席,八十高龄时仍然想着前往延安为革命战士治病,但在途中因病去世。正是这样一位父亲,为耿飚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耿飚13岁时便在矿山做童工,虽然他和许多孩子一样营养不良,但由于自小练武,身体非常强健,甚至能以脚尖跨过好几级台阶。他虽然未能完全学成父亲的双钩绝技,但拳脚功夫已经非常高强。在毛主席的影响下,耿飚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带领游击队参战,并凭借出色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晋升为红一军团的参谋长。
耿飚作战十分勇猛。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他全身是血地站在毛主席身边,成为那首《渔家傲》诗作的真实写照。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他身负重伤,弹尽粮绝,仍然凭借一把马刀冲出重围。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之战中,他带领突击队直捣敌营,缴获俘虏千人,但因在冲锋时带领干部被批评为“个人英雄主义”,他还亲自写下检讨并刊登在《红色中华》上。
在湘江战役中,红四团负责为大部队掩护,激战五天五夜,迎战敌军十五个团。耿飚带领战士们血战到底,自己也被血染战袍,连罗瑞卿都为之震惊。战后他感叹:“大部队过江的每一分钟,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在长征途中,耿飚再次展现了“武林高手”的风采。他空手驯服烈马,还在运动会上多次表演抓马尾跳上马背的绝技。一次,朱德的骡子因太瘦弱无法骑乘,耿飚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匹马送给了朱德,林彪、罗荣桓等将领也纷纷向他索要马匹。耿飚的勇武和豪爽深得红军将士的敬佩。
红军会师后,耿飚结识了少林弟子许世友。许世友听说了耿飚的名气后,兴奋地想与他切磋武艺,却被耿飚婉拒。耿飚解释说,南拳北腿各有特色,不方便进行比较,以免因切磋受伤影响军心。许世友虽然感到遗憾,但仍然大展少林拳法,耿飚对此赞赏道:“力有扛鼎之势。”这一行为显示了耿飚的冷静与大局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耿飚官至19兵团副司令员,战功显赫。新中国成立后,他脱下军装,成为了首批“将军大使”。他曾护送美军观察组穿越敌方封锁线,得到美方称赞为“无所畏惧的领导”。在出使瑞典、芬兰、丹麦时,他的从容与魄力令外国元首赞叹不已,称他为“伟大国家派来的伟大使者”。在阿尔巴尼亚,他敢于直言直谏,毛主席称赞他是“敢说真话”的人。
1978年,耿飚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81年成为我国唯一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1991年,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耿飚之问”:如果今天你们犯了错,老百姓还会为你们求情吗?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是党员干部的警钟。
2000年,耿飚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十五年后,他的孙子再次来到庆阳,一位老兵激动地贴着耿飚的照片,动情地说:“您好呀!老首长!”
这就是耿飚,一位革命战士,他用自己的一生血性、忠诚与智慧,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