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忠臣于谦的墓地位于杭州西湖,这一情况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于谦的故乡正是浙江杭州。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叶落归根”的传统,死后安葬于故里成为许多人的愿望。因此,于谦死后,被安葬在杭州西湖旁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能够归葬故里,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于谦出生于1398年,即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明宣德初年,于谦因才被明宣宗朱瞻基看中,升任监察御史。在宣宗的支持下,于谦参与平定了汉王朱高煦之乱。在这场事件中,于谦凭借严厉的言辞斥责朱高煦的罪行,使得朱高煦吓得跪地称罪,宣宗因此十分欣赏他。
于谦为人讲究原则,做事严谨认真,从不畏惧直言进谏,他的治理能力在地方上也有着卓著的表现。担任巡按和巡抚期间,他曾为数百名无辜的囚犯昭雪冤屈,打击贪官污吏。同时,于谦还提出建议,动用地方府库的余粮来救济受灾百姓,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在担任河南巡抚时,他还发现黄河堤防多次决口,因此实施亭长制,让每个亭长负责一定范围的堤坝修筑工作。
于谦凭借为政清廉、刚直不阿的品格,赢得了宣宗和英宗朱祁镇的信任。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由于不向京城权贵送礼,于谦也难免得罪了一些人。然而,由于他能做事且得到皇帝的支持,这些人也没有过于为难他。
但随着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相相继去世,权力逐渐掌握在了大太监王振手中。由于于谦与一位曾得罪过王振的御史同名,王振因此加害于他。于谦被判死刑,差点丢掉性命。后来,王振发现自己冤枉了于谦,便主动释放了他,并将他贬职。
然而,于谦勉强躲过一劫,但英宗却在王振的策划下亲自出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俘虏。大太监王振被杀,明军近二十万主力全军覆没。
在英宗出征之前,于谦被调入京城,担任兵部左侍郎,负责京城的防卫和兵部事务。当瓦剌大军逼近时,有大臣建议放弃北京,迁往南方避敌。可于谦坚决主张誓死保卫京师,并得到了当时监国郕王朱祁钰的支持。
国家不能没有君主,在于谦等大臣的请求下,郕王朱祁钰继位,成为了明代宗,同时奉英宗为太上皇。代宗发布命令,调集周围的兵力进驻京城保护朝廷,并任命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
于谦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正因为他指挥了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一路追击英宗,直至京师。于谦组织了22万明军,分布在京城外的九门周围,坚守阵地,奋力抗击瓦剌军。
他亲自带领部队在城外指挥战斗,并严令军队:“若有将领临阵撤退,斩其首;若有士兵退后,斩前队!”这使得明军士气高涨,人人争先杀敌。瓦剌军采取了单门进攻的策略,明军则凭借火枪、大炮等先进武器,奋勇迎敌。经过数次激战,瓦剌军被迫撤退,明军主动追击,直至居庸关外才停止。
这场保卫战证明了,指挥得当、士气高涨的军队即使不是最精锐的,依然能战胜强敌;而即便是精锐的军队,如果指挥不当,也会全军覆没。王振在土木堡的失败和于谦在北京的胜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例证。
于谦凭借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获得了代宗的嘉奖,并加封为少保,负责总督军务。此后,于谦多次成功击退瓦剌的边境骚扰。瓦剌首领也先原本希望用英宗作为交换条件得到明朝的利益,但明朝对此不予理会,英宗反倒成了负担。最终,也先决定归还英宗,代宗虽不愿意接纳,但在于谦的劝说下,才同意迎回英宗。
英宗回京后,生活非常艰难,他被软禁在废弃的南宫里,甚至常常忍受饥饿,连遮阳的大树都被砍掉了,只能依靠他的妻子钱皇后做针线活来糊口。英宗的“太上皇”生涯可谓悲惨。
英宗虽然有时过于冲动,但并非昏庸之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并对此深感懊悔。尽管有大臣取笑他处理于谦之事,但英宗始终保持沉默。在后来的一段宫廷斗争中,英宗除去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三人,为于谦报了仇,并交给自己的儿子宪宗朱见深,负责为于谦平反。
英宗去世后,宪宗继位,并迅速赦免了于谦的儿子于冕。于冕上书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最终发布诏书为于谦昭雪,并表示:“先帝在位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深感其忠诚。”
宪宗的儿子,孝宗朱佑樘继位后不久,又追赠于谦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并赐谥号“肃愍”,同时决定将于谦重新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脚下,这就是今天于谦墓的所在地。此外,孝宗还命人在墓地建祠,称之为“旌功”。自此,杭州有了专门的于谦祠。
明朝的皇帝并未忘记于谦。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又将于谦的谥号改为“忠肃”,以再次表彰他忠心报国的伟大事迹。于谦也因此成为了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