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成功完成,这场胜利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辉煌的一章。虽然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但这次长征的代价极为沉重。长达近两年的行军过程,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没有准确的伤亡数据,但据估计,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伤亡的人数至少达到数万人。尤其是中央红军,最初队伍有8.6万人,但最终能坚持到终点的,仅剩七八千人。
至于长征是否真的必要,后人常提出疑问:如果红军没有长征,是否会全军覆没,成为国民党军的牺牲品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讨论,实际上,长征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1949年9月,第一次政协会议召开时,毛主席曾建议李济深担任国家副主席,这一提议引起了很多质疑。李济深不仅是国民党的元老,且曾在1927年策划过一场屠杀共产党人的政变。面对众多的质疑,周恩来平静地说道:“如果当年我们听从李济深的建议,或许红军就不需要长征了。”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回到1933年11月,李济深因不满蒋介石的专制,发动了福建事变,目的是反抗蒋介石的压迫。蒋介石凭借军事和政治压力,迅速镇压了李济深,但在此过程中,李济深向红军提出了合作的邀请。他愿意与红军并肩作战,共同抵抗蒋介石的压迫。毛主席看到这一提议的战略价值,认为如果红军能与李济深的福建军合作,双方将对蒋介石形成战略威胁。这样一来,蒋介石不仅要应对红军的反抗,还要分兵应对福建军,局势变成了两线作战。如果李济深与红军的合作得以实现,红军的根据地将更加稳固,发展空间也会大大扩展,蒋介石就很难有效围剿红军。
然而,毛主席的建议并未得到中央领导层的支持。以博古为代表的领导人认为,李济深曾是反动派,并且曾屠杀过共产党人,因此与他合作是不可能的。几个月后,蒋介石顺利平定了福建事变,李济深遭到清算,蒋介石也因此能够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最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34年10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首次公开了他的“铁桶合围”计划。计划的核心是利用数十万大军对红军进行包围,修建碉堡,封锁红军的供给线,使红军几乎无法逃脱。蒋介石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消灭红军。这个计划极其可怕,一旦国民党形成了铁桶包围圈,红军即使有再强的指挥能力,也难以突破重围。
然而,蒋介石的计划被一名国民党军官莫雄泄露了出去。莫雄长期与红军保持联系,得知蒋介石的计划后,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传递给了红军的负责人项与年。项与年得知后,决定亲自将情报送往苏区。由于国民党在各个路口都布置了严密的岗哨,项与年几经周折,最终决定自伤一番,以乞丐的身份通过检查。经过重重困难,他终于在10月7日到达瑞金,并将情报交给了周恩来和李克农。
当周恩来看到项与年疲惫不堪、满脸淤血的样子时,深受感动,紧握着项与年的手,激动地说:“项与年同志,我代表党感谢你,你的情报挽救了红军。”项与年则平静地回应道:“这是我作为党员应尽的责任。”这份情报促使中央决定提前开始长征,而不是按原定计划的11月开始。这个决定帮助红军成功避开了蒋介石即将形成的铁桶包围圈。
实际上,红军的长征最初确实是计划在1934年11月开始,但在获得了莫雄和项与年的关键情报后,红军将长征的时间提前到了10月下旬。这一调整不仅避免了红军被包围的危险,也为中国革命争取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时间。
长征成功后,毛主席并没有忘记莫雄和项与年的贡献。建国后,毛主席亲自指示叶剑英将莫雄从香港接回大陆,并为他安排了工作。项与年则继续随主力部队长征,最终在建国后担任了辽宁省监察副厅长等职务。这样的历史,也再次证明了那些在风雨中站出来的英雄,他们的勇气与忠诚深深刻画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