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这些个皇帝,宋徽宗赵佶算是活得比较滋润的一个了,他在位时期北宋的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盛,而且他喜欢文艺,称得上是一个逍遥皇帝。然而也正是这种逍遥生活,也让他把北宋带向了灭亡。这其中不但有他的原因,也有他重用的八位奸臣的功劳。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宋徽宗重用的八大奸臣。
1、蔡京
蔡京是北宋末年权臣,1047年生于福建兴化军,1070年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宋徽宗时期四次担任宰相,掌权达十七年之久。他借助宦官童贯的引荐获得徽宗信任,以推行新法为名实施“丰亨豫大”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宫观。设立苏杭应奉局搜罗奇花异石,通过花石纲运输导致民夫死伤无数。在财政上铸造当十钱等虚值大钱,造成通货膨胀使百姓财产缩水。教育领域将王安石、苏轼等人著作列为禁书,压制太学生议政。 此外他的个人生活极度奢侈,府中厨师分工细到专切葱丝,一顿饭耗费相当于中等家庭全年收入。
蔡京影视形象
为巩固权力排斥异己,他将司马光、文彦博等309人列为“元祐党人”刻碑示众,子孙不得入京。其弟蔡卞、儿子蔡攸等亲属皆居高位,形成家族权网。1125年金兵南下时蔡京携财南逃,被贬官流放,1126年七月饿死于潭州崇教寺。死后被列入《宋史·奸臣传》。
2、童贯
童贯是北宋末年的宦官将领,1054年生于开封,少年入宫,因善于揣摩宋徽宗心意而受重用。1102年与蔡京结为政治同盟,蔡京任相后推荐其担任西北监军,开启军旅生涯。1111年以宣抚使身份出使辽国,回国后力主联金灭辽,促成海上之盟。1120年率军镇压方腊起义,杀害起义军及平民近百万人。1122年两次进攻辽南京(今北京),均被残辽军队击败,却谎报战功封广阳郡王。掌权期间卖官鬻爵,将领升迁需向其行贿,军械补给多被克扣。为营造战功虚报边事,导致西北防线空虚。1125年金兵南下时正驻守太原,拒不救援京城,弃军逃回开封。宋钦宗即位后将其流放英州,途中于1126年七月在南雄州被监察御史张澄追及,按诏书处斩。首级被送往京城示众。其专权误国加速北宋灭亡,与蔡京、梁师成等并称“六贼”,事迹载于《宋史·奸臣传》。
童贯影视形象
3、高俅
高俅出身寒微,早年曾担任文学家苏轼的书童。因擅长蹴鞠技艺,被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即后来的宋徽宗)发现并赏识,成为亲信。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高俅凭借谄媚手段迅速升迁,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太尉等职,实际掌控北宋禁军。在任期间,他忽视军队训练,导致禁军纪律涣散,战斗力下降。他利用职权贪污军饷,克扣士兵粮草,中饱私囊,用于个人奢侈享乐。同时,他在朝中排挤正直官员,如打压反对者,提拔无能亲信,加剧了政风腐败。1125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面临危机,高俅随徽宗仓皇南逃,途中仍继续敛财行为。1126年,高俅病逝。
高俅影视形象
4、杨戬
杨戬是北宋末年宦官,生年不详,早年入宫服役。因善于逢迎逐渐获得宋徽宗信任,政和年间担任彰化军节度使,后主管皇宫建筑修造事宜。他借机大肆敛财,在苏州设立应奉局时,以采办花石为名强征民田,将许多百姓的祖产划为“公田”,逼迫原主向官府缴纳田租。宣和初年推行“公田法”,派遣官吏到河南、山东等地,把荒芜的沼泽地强制收归官有,却仍令周边农户承担赋税。他在汴河沿岸设立关卡,对过往商船以“查验”为名勒索钱财,导致漕运受阻。还曾假传圣旨,将京西一带的废堤弃堰划为公田,迫使当地百姓租种官田。这些政策引发多地农民反抗,但抗议者多遭镇压。1121年杨戬病逝,追赠太师。其推行的公田法后被继承者变本加厉实施,成为方腊起义的诱因之一。宋代文献记载其“威震一时”,死后被列入《宋史·奸臣传》,其盘剥行为加剧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
杨戬
5、王黼
王黼是北宋末年的权臣,1079年生于开封祥符县,原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同名被赐改黼字。初因相貌俊美且善谈被蔡京引荐,任校书郎后通过逢迎宋徽宗迅速升迁,1120年官至宰相。他主持应奉局时借花石纲名目横征暴敛,将淮南民田强行划为公田收取重税。为讨好徽宗,在苏州设立造作局专供宫廷奢侈品,仅象牙犀角库年耗银百万两。生活极度奢靡,卧榻镶金嵌玉,与妾侍嬉戏时用锦绣铺地数十丈。操纵科举录取其子王闳孚为状元,又强占邻居宅院扩建府邸。1125年金兵南下时惊慌失措,建议徽宗弃城南逃,自己率先携家财奔逃。被贬永州途中遭开封尹聂山派武士追击,在雍丘县辅固村被割首级。其头颅被浸油后悬挂京城示众。
王黼
6、梁师成
梁师成早年曾在书法大家苏轼家为仆,后自学文墨入宫。因粗通文墨且善于逢迎,被宋徽宗任命掌管御书处,借机冒充苏轼之子招摇撞骗。他利用职权将自身名字列入进士榜,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时人称为“隐相”。把持科举期间公开卖题索贿,考生需献纳千金方得功名。与蔡京、王黼等权臣结党,在朝廷重要职位安插亲信。宣和年间竟将办公场所设于皇宫内殿,假借皇帝名义批改奏章,甚至模仿徽宗笔迹伪造诏书。为巩固权势,诬陷宗室赵令衿谋反,导致其被流放。1125年金兵南下时,他隐匿军情不报,延误战备时机。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清算“六贼”时,梁师成被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行至八角镇时,被御史押运官按诏书缢杀。
7、朱勔
朱勔是商人家庭出身。因父亲朱冲巴结蔡京得官,他随之进入仕途,1105年受命主管苏州应奉局,为宋徽宗搜罗奇花异石。他利用职权将太湖流域的奇石古木列为御用,强征民夫开采运输,组建规模庞大的“花石纲”船队。运送巨型石材时拆毁桥梁、凿穿城墙,遇民宅阻挡即强行拆除。在江南地区霸占良田园林,将私有物产指为“御前之物”据为己有。1111年升任宁远军节度使,在苏州建造占地广阔的“同乐园”,园中陈列各地掠夺的珍品。他借御前供奉之名横征暴敛,东南地区民众因花石纲负担家破人亡者甚众。1121年方腊起义爆发,起义军明确提出“诛朱勔”口号。1125年金兵南下时,他仍继续苛敛,克扣两浙地区上供钱粮。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清算“六贼”,将朱勔削官流放循州,其子孙官职尽数革除。行至贬所后,朝廷派使臣追至当地处斩。
8、李彦
李彦是北宋末年宦官,生年不详,早年入宫,因善于逢迎得到宋徽宗宠信。1120年前后接替杨戬主持西城所,在汝州地区推行“公田法”,将民间荒山、滩涂等无主土地强制收归官有,却仍向周边农户摊派赋税。他派遣爪牙四处勘测,常将百姓耕种的熟田指认为“天荒田”强行充公,迫使原主向官府交纳地租。在陕西一带巡查时,借军需之名强征粮草,运输途中损耗皆由民户补赔。其下属爪牙王宓等人公然索贿,交不起钱的农户多被诬陷下狱。1121年京西地区饥荒时仍强追租税,导致大量农民弃田逃亡。他还在黄河沿岸以治理水道为名,毁坏民宅数千间开辟牧地,所养马匹践踏庄稼亦不赔偿。这些暴行引发多地民众反抗,但抗议者多遭镇压。1126年宋钦宗即位后清算“六贼”,李彦被贬官流放,途中遭处决。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北宋时期编撰而成的《百家姓》是我们对姓氏最为熟悉的一本书了,它虽然没有囊括所有的姓氏,但是也包含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姓氏。然而在历史上,我们的姓氏进行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现如今的百家姓大多都是由上古八大姓氏演化而来,那么您知道上古八大姓氏指的是哪八个吗?您的姓氏又来自哪一个吗?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在此之前,先简单的说一下姓氏的由来。
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黄帝因居住于姬水之滨而得此姓。周王朝的始祖后稷为黄帝后裔,姓姬名弃,从此姬姓成为周朝国姓。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将同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其中姬姓封国数量最多。重要的有鲁国(武王弟周公旦封地,但其子伯禽就封)、晋国(武王之子叔虞封地)、燕国(召公奭封地)、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郑国(周厉王少子友封地)、吴国(太伯仲雍后裔)等。这些诸侯国的公族普遍以国名为氏,如鲁国贵族衍生出孟孙、季孙等氏,晋国公族分为韩氏、赵氏、魏氏等。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继灭亡,这些氏族进一步演变为现代姓氏。
姬昌
姬姓直接以国为氏的有周、鲁、晋、郑、王(源自王室)、冯、沈、韩、杨、何、薛、蒋、蔡、魏、霍、管、毛、曹、卫、吴、郭、于、成、应、凡、蒋、邢、茅、胙、祭、毕、原、邘、郇、邬、郜、雍、滕、毕、原、鄷、郇等。以先祖名、字、谥号为氏的有王、张、孟、季、孙、常、林、牛、温、白、康、毛、施、潘、石、贾、栾、席、费等。据统计,由姬姓直接演化出的姓氏有数百个之多,占《百家姓》总数的8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万姓之祖”。
2、姜姓
姜姓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炎帝因生于姜水之滨而得此姓。周朝建立后,武王将姜姓功臣和上古帝王后裔分封为诸侯,形成多个姜姓封国。最重要的当属齐国,始祖为姜子牙,都城设在营丘,后世发展为春秋霸主。另有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许国(在今河南许昌)、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向国(在今山东莒南)等。这些诸侯国的公族普遍以国名为氏,如齐国贵族分支出高氏、国氏、崔氏、栾氏等大族;申国后裔以申为氏;吕国子孙以吕为氏;许国后裔以许为氏。
炎帝
随着历史演变,这些氏族又逐渐转化为现代姓氏。例如从高氏衍生出高姓,卢氏源于姜姓齐国公子高之孙傒的封地,丁氏出自齐太公之子伋的谥号。此外还有以字为氏的如骆姓,以邑为氏的如贺姓(庆氏后裔避讳改姓)。现代常见的姜、吕、许、谢、纪、浦、申、向等姓氏,另外还有井、饶、连、贺、柯、谷、强、栾、晏、盖等姓氏,其源头大多可追溯至姜姓分支。
3、姒姓
姒姓相传源于治水英雄大禹。禹因成功治理洪水被舜帝赐予姒姓,其子启建立夏朝后,姒姓成为夏朝国姓。周武王灭商后,为延续上古圣王祭祀,分封夏禹后裔建立诸侯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杞国(初在河南杞县,后迁山东安丘),延续至战国初期才被楚国所灭。另一重要封国为缯国(在今山东苍山),曾与申国共同引犬戎攻灭西周。春秋时期还有褒国(在今陕西汉中),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即出自该国。这些诸侯国公族后裔多以国名为氏,如杞国子孙以杞为姓,缯国后裔衍生出缯、曾等姓氏。此外还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情况,如禹的后代有以禹为姓,夏朝后裔有以夏为姓。
大禹
随着历史变迁,更多姒姓分支演变为现代常见姓氏:窦姓出自少康之子龙留的封地,欧阳姓源于越王勾践后裔的封地欧阳亭,夏侯姓直接表明夏朝公族后裔。现代姓氏中的娄、费、莘、鲍、曾、欧阳等均可溯至姒姓,这些姓氏通过分封制与家族演变,共同构成了姒姓的文化传承脉络。
4、嬴姓
嬴姓可追溯至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周孝王时,伯益后裔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地,建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周穆王时期,造父因驾车有功封于赵城,形成嬴姓赵氏。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包括徐国(今江苏泗洪)、江国(今河南正阳)、黄国(今河南潢川)、莒国(今山东莒县)等。这些诸侯国公族多以国名为氏,如徐国后裔演变为徐姓,黄国子孙形成黄姓,莒国灭亡后部分族人以莒为姓。秦国公族在统一过程中衍生出赵、秦等姓氏,其中赵姓随着三家分晋成为战国赵国国姓。此外还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情况,如廉姓出自嬴姓贵族虞子之后。
秦非子
随着历史发展,嬴姓分支逐渐演变为十四支主要姓氏:徐、赵、黄、马、梁、葛、谷、费、钟、李、谭、江、秦、廖。这些姓氏通过分封制与家族迁徙广泛传播,例如秦朝灭亡后部分嬴姓后裔为避祸改姓,如部分嬴姓改为廉姓。现代常见的赵、徐、黄、秦、梁、江等大姓均可溯至嬴姓血脉。
5、妘姓
妘姓的起源可追溯至火神祝融的后代。周朝建立后,妘姓族人受封建立了多个诸侯国,主要包括鄢国(在今河南鄢陵)、郐国(在今河南新密)、邬国(在今河南偃师)、罗国(初在湖北宜城,后迁湖南湘阴)以及鄀国(在今河南淅川)等。这些封国在春秋时期大多被楚国、郑国等强国所兼并。亡国后,其公族子孙普遍以国名为氏,例如罗国后裔演变为罗姓,鄀国子孙形成鄀姓(后简化为若姓),郐国后裔有以郐为姓(后演变为会姓),邬国贵族衍生出邬姓。此外,部分分支以先祖名字或封邑为氏,如偪阳国后裔有以阳为姓,部分族人取“妘”字去女旁形成云姓。
祝融
在历史长河中,妘姓分支逐渐演化为罗、云、鄢、邬、鄀、阳、韦等多个姓氏,其中罗姓、云姓等成为现代常见姓氏。随着楚国扩张,部分妘姓族人南迁至湖南、湖北等地,其姓氏文化也随之传播,成为构成汉民族姓氏体系的重要源流之一。
6、妫姓
妫姓起源于帝舜,相传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其后代因居住在妫水之滨,故又以妫为姓。周武王灭商后,寻访帝舜后裔,找到妫满并封其于陈地,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遂为陈胡公。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公子完逃亡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改姓为田,其后代在战国初期取代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此外,妫姓还有多个分支封国,如胡国(今安徽阜阳)、息国(今河南息县)等。这些诸侯国的公族后裔多以国名为氏,陈国子孙衍生出陈姓,胡国后裔形成胡姓,息国贵族演变为息姓(后简化为司姓)。田齐政权灭亡后,齐王建之子田升改姓为王,另一支后裔以法为姓。
帝舜
其他重要分支还包括袁姓(源自陈胡公后裔涛涂)、文姓(出自田完后代田文即孟尝君)、陆姓(源于齐宣王之子田通封地)以及敬姓等。现代常见的陈、胡、田、孙、王、袁、陆、车等数十个姓氏,其源头均可追溯至妫姓一脉,这些姓氏通过分封、迁徙与演变,构成了汉民族姓氏体系中重要的一支。
7、姞姓
姞姓为黄帝赐予其子孙的十二个主要姓氏之一。西周时期,姞姓族人受封建立了多个诸侯国,其中包括位于今甘肃灵台一带的密国,该国在周共王时因国君密康公私纳三女而被灭;位于今河南辉县的南燕国,这是姞姓诸侯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位于今山东枣庄的偪阳国,以其城池坚固著称,后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以及位于今河南南阳的鄂国,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姞姓有关。这些封国灭亡后,其公族后裔普遍以国名为氏,例如密国后裔演变为密姓,偪阳国子孙形成偪阳氏(后简化为傅姓),南燕国贵族衍生出燕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姞姓分支逐渐形成了尹、严、杨、孔、蔡、光、鲁、断、允、鄂、阚、雍、断、密须等数十个姓氏,其中尹、蔡、杨等成为后世常见的姓氏。
黄帝
8、妊姓
妊姓为黄帝赐予后代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西周时期,妊姓族人受封建立了多个诸侯国,其中最重要的是薛国(在今山东滕州),始祖为夏朝车正奚仲,历经夏商周三代;另有挚国(在今河南平舆),周文王生母太任即出自该国;以及畴国(在今山东鲁台)等。这些封国灭亡后,其公族后裔普遍以国名为氏,例如薛国子孙演变为薛姓,挚国后裔形成挚姓(后简改为执姓)。部分分支以先祖官职或采邑为氏,如铸姓出自铸国(今山东肥城),谢姓源于周宣王舅父申伯的封地谢城。
奚仲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妊姓分支逐渐衍生出任、薛、舒、吕、毕、洛、终、泉、华、潼、晏、密、佶、雉、终葵、牛黎等数十个姓氏。其中任姓因与“妊”古音相通成为主要分支,后世衍生出谢、章、舒、吕、许、祝、终、泉、华、过、倪等常见姓氏。这些姓氏通过分封制与家族迁徙广泛传播,成为构成汉民族姓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历史的长卷中,有一些人物因其行为与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相悖,而被后世史家和民间舆论给予了显著的负面评价,所以他们要么是昏君,要么是奸臣,总之给后人来看不像是好人,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这些人物。
1、赵高
赵高是秦朝末期权臣,原为赵国宗室远支,后入秦宫为宦官。精通律法,曾任中车府令教授胡亥法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秦二世。任郎中令后控制朝政,诬陷左丞相李斯谋反将其腰斩,自任中丞相。为测试群臣态度,在朝堂上演“指鹿为马”闹剧,诛杀直言官员。架空秦二世于望夷宫,苛政加剧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武关,赵高逼杀胡亥,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诛杀于斋宫,家族尽灭。其行为加速秦朝灭亡,成为后世奸臣的代名词。
赵高影视形象
2、董卓
董卓是东汉末年军阀,生于陇西临洮,早年任并州刺史,镇压羌人叛乱起家。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征召率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揽朝政。他纵容部下在洛阳烧杀抢掠,派吕布挖掘皇陵盗取珍宝。190年强迫朝廷迁都长安,驱赶数百万民众西行,沿途死亡载道。在长安建造郿坞堡垒,囤积三十年粮草,自称“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他宴饮时当众虐杀降卒,割舌斩足投入沸锅,胁迫群臣同观。司徒王允设连环计,利用养子吕布与其中门婢私怨,192年四月在未央宫侧门伏击,董卓被吕布持矛刺死。尸体被曝市时,守尸官在其脐部插灯芯点燃,火光三日未熄。其部将李傕、郭汜随后反攻长安,开启更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董卓专权虽仅三年,但焚毁洛阳、践踏皇权、虐民暴政等行径,成为汉室崩溃的关键转折点。
董卓影视形象
3、黄皓
黄皓是三国时期蜀汉宦官,自幼入宫侍奉太子刘禅。刘禅继位后,黄皓凭借逢迎媚上逐渐获得信任,初期受制于丞相诸葛亮未能擅权。诸葛亮逝世后,黄皓开始勾结侍中陈祗,通过谄媚和贿赂手段控制朝政消息渠道。他排挤大将军姜维,多次在刘禅面前诬告其穷兵黩武,导致姜维长期率军避居沓中不敢返朝。尚书令董允曾多次厉声呵斥黄皓,但其去世后黄皓更肆无忌惮。他操纵官员任免,将反对者如罗宪等人贬至边远地区,同时安插亲信把持要职。景耀年间黄皓已完全掌控内廷,甚至私自扣押北伐军情报告,隐瞒魏国大将军司马昭集结兵力的重要情报。
黄皓影视形象
263年魏将邓艾奇袭阴平道时,黄皓仍以巫术占卜蛊惑刘禅称魏军不会来攻,导致成都毫无防备。蜀汉灭亡后,邓艾听闻黄皓奸诈本想处斩,但黄皓通过重金贿赂左右得以保全性命。其专权行为被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为“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成为蜀汉衰亡的重要诱因。
4、贾南风
贾南风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平阳襄陵人,权臣贾充之女。其貌不扬且生性妒忌,257年嫁与太子司马衷后,因太子愚钝便渐涉朝政。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惠帝即位,贾南风被立为皇后。她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诛杀辅政大臣太傅杨骏及汝南王司马亮,随后又设计处死司马玮,独揽大权。为巩固势力,她废黜并杀害非己所生的太子司马遹,诬陷其谋反。执政期间公开宠信太医令程据等男宠,其妹贾午之子贾谧亦恃宠干政。这些行为引发宗室不满,300年赵王司马伦率兵入宫,以金屑酒毒杀贾南风,时年四十四岁。其专权直接引发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微。
贾南风
5、侯景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叛将,生于503年,朔州人,羯族。早年效力北魏边镇,后投靠东魏权臣高欢,任河南道大行台,镇守颍川。547年高欢病逝后,因与继任者高澄不和,以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不久转投南朝梁。梁武帝萧衍封其为河南王,但东魏慕容绍宗击败其军,侯景南逃寿阳。548年因梁朝与东魏议和,恐被出卖而举兵反梁,围困建康台城。次年攻破宫城,软禁梁武帝致其饿死,立萧纲为简文帝。551年废简文帝自立为帝,国号汉。统治期间纵兵劫掠,建康城化为废墟,江南士族遭大规模屠杀。552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率军讨伐,侯景兵败乘船逃亡,被部下羊鲲所杀。尸体运至建康后遭百姓分食,头颅被涂漆存入武库。其叛乱造成南朝严重破坏,史称“侯景之乱”,直接导致梁朝衰亡与陈朝兴起。
侯景
6、杨广
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569年生于长安,为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次子。604年趁文帝病重发动宫廷政变,继位后立即假传遗诏赐死兄长杨勇。在位期间大规模兴建工程,605年征发百万民夫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次年修建永济渠贯通华北平原,形成大运河体系。同时扩建东部洛阳城,每月役使二百万人施工,宫殿建材需从南方运送巨型木材。612年至614年连续三次征讨高句丽,首次出征调集一百一十三万军队,民夫数量倍之,因后勤失调惨败而归。为彰显威仪,609年西巡张掖,召见西域二十七国君主,沿途郡县需备置奢华供应。统治后期民变四起,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5年突厥始毕可汗围困雁门。
杨广
面对动荡局势,杨过仍南下江都巡游,命王世充选江淮民女充后宫。618年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被缢杀于江都宫,隋朝随之灭亡。其统治期间滥用民力导致全国户口减半,大运河虽具长远效益,但急功近利的施工方式造成巨大民生代价。
7、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玄宗时期的宰相,出身李唐宗室远支。他早年通过姻亲关系进入仕途,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等职。734年借助武惠妃的支持晋升为宰相,开始把持朝政。在位期间,他表面谦和实则权谋深算,采用“口蜜腹剑”的手段排除异己。首先排挤了张九龄、裴耀卿等正直官员,阻止他们参与决策。为巩固权力,他建议玄宗禁止边将入朝述职,使安禄山等胡人将领长期控制边防军权。744年主持修订《长行旨条》,简化财政流程却暗中扩大宰相审批权。他设立“循资格”制度限制官员升迁,使有才之士难以晋升。750年打压太子李亨势力,诬陷韦坚、皇甫惟明等东宫属官谋反。还派人监视郡县官员,鼓励告密风气。
李林甫影视形象
李林甫在位十九年间,他通过控制科举考试安插亲信,使朝中形成利益集团。752年病逝后,其政敌杨国忠揭露其罪行,家族遭清算。李林甫的政策导致贤能离朝,边镇坐大,间接引发安史之乱。其任内虽维持表面稳定,但统治基础早已动摇。
8、秦桧
秦桧是南宋时期政治人物,1115年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北宋灭亡后随宋高宗赵构南渡,1131年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任内主张与金国议和,1141年代表南宋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协议内容包括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为排除主战派阻力,他联合张俊等人诬陷抗金将领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处死于风波亭。此后长期把持朝政,压制韩世忠等武将兵权,推行文字狱打击反对者,如弹劾胡铨要求斩杀自己的奏疏作者。他操纵科举录取亲信,其子秦熺官至枢密使,形成家族势力网。
秦桧影视形象
秦桧晚年权势熏天,私宅建筑规格逾越礼制,门生故吏遍布要职。1155年病逝于临安,赠申王,谥忠献。其主导的议和政策虽换取暂时和平,但牺牲领土主权,而陷害岳飞事件成为后世忠奸对立的文化符号。宋宁宗时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其跪像后世立于杭州岳飞墓前。
9、贾似道
贾似道是南宋末期权臣,1213年生于台州天台,其姐贾氏为宋理宗贵妃。1234年凭外戚身份入仕,历任太府寺卿、枢密使等职。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宋时,贾似道奉命率军援鄂州,私下与忽必烈议和,承诺称臣纳贡,却谎报战功称"鄂州大捷"。1260年任宰相后把持朝政,推行"公田法"强购民田,导致江南经济凋敝。他排挤文天祥等主战派,扣押边境军情不报,使襄阳被困六年未得救援。生活奢靡,在西湖葛岭建"半闲堂"收藏珍宝,常与姬妾斗蟋蟀取乐,时人讥其"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1275年元军南下时被迫出征,在丁家洲之战中未战先溃,宋军主力尽失。被贬循州途中,在福建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处死。其专权误国加速了南宋灭亡进程,时人作诗讽刺"襄阳六年铁脊梁,蟋蟀平章战一场"。
贾似道影视形象
10、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宦官领袖,1568年生于河北肃宁,原名魏进忠。少年时混迹市井,因赌博欠债自宫入京,通过巴结太监魏朝进入司礼监。1620年明熹宗即位后,他勾结熹宗乳母客氏,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控东厂。他排挤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并将其害死,从此独揽批红大权。为巩固权力,他组织“阉党”集团,任命干儿义子担任要职,如“五虎”“五彪”等文官武将。1624年镇压东林党人,制造“六君子之狱”,杨涟、左光斗等大臣被诬陷受贿惨死诏狱。在全国推行个人崇拜,各地官员修建生祠为其祈福,称“九千岁”。
魏忠贤
他控制厂卫特务机构,派遣缇骑四处侦缉,官员入朝需持重金贿赂方能免祸。1626年派锦衣卫逮捕劝谏的周宗建等官员,兴起“开读之变”。1627年熹宗病逝,崇祯帝即位后立即清算其势力,魏忠贤被贬往凤阳守陵,途中得知将被严惩而自缢身亡。其尸体后被凌迟示众,阉党集团彻底瓦解。
信息来源:https://www.zHihu.Com/pin/1973456411490001174
https://www.zHihu.Com/pin/1973453308711679606
公元前208年,咸阳闹市。大秦帝国最后的丞相李斯,被绑赴刑场。他曾位极人臣,辅佐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此刻却与次子一同被腰斩。临刑前,他对着儿子痛哭:‘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声悲鸣,道尽了他对平凡生活的最终渴望,也反衬出他政治生命的彻底失败。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源于一个致命的决定——在沙丘政变中,选择与宦官赵高结盟。
李斯的悲剧,并非偶然。当他为保全权位而向赵高妥协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亲手签署了自己的死亡执行书。这不是简单的‘遇人不淑’,而是一个精明算计的功利主义者,最终被自己信奉的权力逻辑所反噬的必然结局。
李斯
曾经的他也是一个励志向上,奋发有为的青年。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他早年曾在郡里担任小吏,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与粮仓里的老鼠有两种不同的境遇,由此联想到人生际遇与地位关系的道理(“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由此辞官,拜师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
学成之后,李斯拜别荀子,当时是战国末期,秦国已经有了吞并天下之势,在评估了各国的实力后,李斯果断选择西进入秦,辅佐秦王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到秦国的李斯成为相邦吕不韦的食客,因他才华出众,很快便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以面见秦王,在与秦王分析了天下大势后,得到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
吕不韦
在初步站稳脚跟,也得到秦王的赏识后,李斯开始大展宏图。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相国吕不韦因为嫪毐之乱获罪被罢免。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水利灌渠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之事被发觉。秦国的一些王族和大臣向秦王上书驱逐来秦的那些客卿,李斯也在名单之列。
面对如此情景,李斯如果不做出点什么,必然也就要离开秦国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向秦王上书《谏逐客书》。书中言辞恳切,分析利弊得失,最终秦王下令取消逐客,李斯又得以升迁,成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后,迎来了李斯一生的高光时刻。他深度参与了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定皇帝名号,书同文,车同轨,制定律法、实行郡县等都有他的参与。可以说此时的李斯就是始皇帝眼前的大红人。
盛极必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正所谓“盛极必衰”,任何人和事物都逃脱不掉,李斯也是如此。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这一年是秦朝统一天下的第11年,秦始皇在东巡到沙丘时暴卒。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所有人,赵高没想到,扶苏没想到,李斯也没有想到。秦始皇的暴卒一下子改变了好多人的命运。
赵高影视形象
秦始皇在病重时写下玺书,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这被视为传位于扶苏的明确信号。但这封诏书尚未发出,秦始皇便驾崩。作为中车府令的赵高野心勃勃,他首先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然后去游说胡亥篡位,得到胡亥同意后,便来找李斯。他开口便说:“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李斯的反应也很刚烈,当即反对道:‘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这简直是亡国的言论!这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态度非常鲜明和坚决,显示了他作为丞相的政治底线。
可是赵高不愧是一个心理战的大家,他针对李斯的“仓鼠哲学”和权力欲望,发起了五轮攻势:
李斯影视形象
李斯影视形象
在赵高一系列的软硬兼施下,李斯的心理防线也被攻破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一段传神的文字描写了李斯的内心斗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流着眼泪叹息道:“唉!我偏偏生在这个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又能把性命寄托到哪里呢!”)
这句话暴露了李斯所有的软弱、无奈和对权力的贪恋。他明知这是大逆不道,但更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仓中”富贵。在经过一番痛苦的天人交战后,他 “于是斯乃听高。”(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这一选择也就注定了李斯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了。
低估了赵高的贪婪与无耻
在与赵高“一拍即合”后,公子扶苏被矫诏逼死,大将蒙恬被逼自杀。事成之后,赵高大权独揽,当初承诺李斯的话也成了过眼云烟,李斯试图反击,他第一反击时以天下大乱为由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联名上书,可惜被赵高添油加醋一番给挡了回去。
赵高对胡亥说:“丞相(李斯)之所以敢来劝谏,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拥立有功。现在他的儿子李由作为三川郡守,与盗贼(起义军)勾结的文书往来,丞相在宫外,权力比陛下还大。”这个指控极其致命,直接触及了皇权最敏感的“谋反”神经。胡亥完全相信了赵高,下令将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下狱审理。
李斯影视形象
狱中的李斯仍不甘心,继续向胡亥上书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根本没有反心,而且还在奏疏中列了自己的七大功劳(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可惜这封书信根本没能送到胡亥面前。赵高让人扣下了奏疏,并说:“囚犯安得上书!”
为了坐实李斯的罪名,赵高派其门客十余人,伪装成御史、谒者、侍中等官员,轮流前去审讯李斯。每当李斯陈述实情,就遭到严刑拷打。后来,当胡亥派来的真正使者前来复审时,李斯以为又是赵高的圈套,不敢再翻供,“承认”了谋反的罪名。
一次妥协换来了终身的悔恨,李斯以为自己是在下棋,可以妥协、交换、制衡;而赵高则是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他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与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公元前208年,李斯与次子一同被腰斩于咸阳闹事,临终前他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回望李斯的一生,他的才华与功业,最终都败给了他在关键时刻的致命选择。他依附赵高,看似在危机中保全了暂时的权位,实则主动跳进了一个早已设好的陷阱。他输掉的不是权力斗争,而是灵魂的底线。
李斯影视形象
他没想到,当他选择依附赵高时,他就放弃了自己最坚固的护城河——历史的功绩与道义的正当性。从此,他的生死便完全系于政敌的一念之间,再无任何可以依仗的屏障。
如今看来,李斯的选择多我们后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警示:当你选择与邪恶合作时,不要幻想自己能控制它,或只是在利用它。最终,你将成为它的一部分,并被它吞噬。 权力可以追求,但绝不能以放弃原则为代价。因为失去了原则的权力,就像沙土筑成的高台,崩塌只在顷刻之间。
所以,李斯的悲剧,并非天意,而是人祸。它冰冷地揭示了一个真理:选择了赵高,就是选择了毁灭。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逻辑的必然。那声‘东门黄犬’的叹息,终究来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