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诸葛之智多近妖。”在小说中,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几乎接近神人的艺术形象。比如“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等事件,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而这些故事却被罗贯中巧妙地加到了诸葛亮身上,使得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仅人格完美,还显得智谋过人,甚至超越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因此,小说中的诸葛亮比实际历史中的他更具魅力。
然而,尽管诸葛亮在后世拥有极高的崇拜地位,他并没有完全“垄断”人们的崇敬。在三国时期的众多智者中,还有一位被许多人认为更胜一筹,那就是曹操帐下的郭嘉。许多三国迷常常拿郭嘉和诸葛亮做对比,甚至有些崇拜郭嘉的读者提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卧龙一出,郭嘉吓死”。事实上,这两人之间并没有可比性,他们各有各的优点,难以直接比较。
先来看看郭嘉的生平。郭嘉年轻时就看到了天下的乱象,因此选择了隐居。随着群雄逐鹿,郭嘉曾投奔袁绍,认为袁绍拥有“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或许能够成就大业。但在与袁绍接触一段时间后,郭嘉发现虽然袁绍实力强大,但缺乏关键的决断力,最终未能成大器。于是,郭嘉离开袁绍,再次隐居。直到曹操手下谋士戏志才去世后,郭嘉在荀彧的推荐下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在曹操的军力还远不如袁绍时,郭嘉便凭借敏锐的眼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稳住了军心。
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取得了多个重要战役的胜利: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平朔土、征服乌丸、震威辽东等。郭嘉去世后,曹操深感痛惜,并以“勋实由嘉”来赞扬他的贡献。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后,曹操也感叹道,如果郭嘉还在,一定能避免这次大败。
郭嘉去世的第二年,刘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三次前往新野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见面礼,就是他亲自为刘备规划的“隆中对策”,为刘备的事业提供了远见卓识的指导。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事业迅速发展,曾经屡战屡败的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便拥有了大半个荆州。之后,刘备向西进兵,夺取了益州,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否认,诸葛亮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帮助刘备从一个地方小将军,逐步成为汉中王,最终开创了蜀汉政权。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国家政务,这也足以证明刘备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
刘备死后,诸葛亮被托孤重任,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肩负起一国之重。政治上,诸葛亮深知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强调官员必须廉洁奉公,蜀国上层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清正廉洁的氛围。初入蜀地时,诸葛亮便与法正、刘巴等人一起制定了蜀汉政权的根本大法《蜀科》,他还亲自起草了大量的法律条文。
在军事上,诸葛亮严格治军,奖罚分明,既有丰厚的赏赐,也有严厉的惩罚。虽然他多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他的治军之才、用兵之能依然不容忽视。他所指挥的阵法和军事战略,受到了后代将领的推崇。比如,司马懿曾称他为“天下奇才”,唐代名将李靖也对诸葛亮的“八阵图”赞不绝口。诸葛亮还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军事器械,展现出他非凡的智慧。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推行“休士劝农”,并实行军屯耕战,令汉中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使得这一地区得以繁荣。他还在水利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修建了多个堰渠,取得了显著的灌溉效果,至今仍有部分遗址在使用。
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极高,唐代修建武庙时,诸葛亮被列入“十哲”之一,仅次于姜子牙和张良。后来的诗人也以诸葛亮为题材,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各个层面来看,郭嘉和诸葛亮完全没有可比性。郭嘉擅长奇谋妙计,而诸葛亮不仅精通兵法,智勇双全,还是一位全才,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