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这位曾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伟大皇帝,死于行进的车队中。如果当时消息立即传开,势必会引起全国的动荡。左丞相李斯深知事态严重,担心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于是决定隐瞒皇帝的死讯,继续护送皇帝的灵车向南行进。根据当时的礼制,秦始皇死后应该由长子扶苏继位。但实际上,暗中的阴谋早已悄然酝酿。赵高,这位负责管理中车府的宦官,原本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他一直希望胡亥能够登上皇位,从而让自己掌控朝政,获取巨大的权力。于是,他千方百计地设法说服李斯支持胡亥登基。
赵高虽然是宦官,但绝非普通之辈。他心机深沉、言辞锋利,深知如何巧妙地利用人心。史书记载,他与李斯有一段重要对话。赵高试探性地说道:“皇帝临终时曾写下诏书,召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但诏书未及送出,皇帝便已去世。现在,这封诏书在胡亥手里。至于谁来继承大统,其实早已由胡亥和我决定。你怎么看?”这话直截了当,挑战了当时的规制。李斯听后心中不悦,立刻回击道:“此言乃亡国之言,不应该由任何人谈论!”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李斯并非完全对赵高没有防备。
然而,赵高非常精于察言观色,他巧妙地利用李斯心底的隐忧,将李斯与大将蒙恬进行了对比,深深击中了李斯的软肋。他讽刺道:“如果扶苏继位,他一定会重用蒙恬为丞相。到那时,你的位置还能保得住吗?”这番话正好触动了李斯的痛点。李斯深知自己不如蒙恬受扶苏的信任,于是心生惧意。犹豫之际,他竟被赵高说服,选择与其同流合污。于是,臭名昭著的“沙丘政变”开始了。
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将原本召扶苏回国的信件改为对扶苏的严厉斥责,指责扶苏“无功”和“不孝”,并命令他自杀。同时,以“不忠”的罪名迫使蒙恬自尽。扶苏性格仁厚,确实选择了自尽;而蒙恬则不甘心自裁,最终被囚禁,并在极度的痛苦中被迫服毒身亡。随着这两位强劲对手的消失,李斯短暂地迎来了所谓的“好时光”。
然而,这种好景并没有维持太久。赵高在除掉扶苏之后,极力鼓动胡亥沉迷享乐,修建阿房宫,毫不节制地挥霍国家资源。与此同时,秦朝的百姓已经在徭役的重压下生不如死,各地的民变不断,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烽火四起。李斯十分忧虑,几次想当面向胡亥进言,报告国家的困境。然而,任何想要见到皇帝的人都必须先经过赵高的批准。赵高故意让李斯在胡亥与宫女作乐时前来请求见面,屡次打扰胡亥的欢愉,最终引起胡亥的怒火,开始对李斯产生反感。赵高借机在胡亥面前搬弄是非,说李斯有叛国之心。胡亥轻信了赵高的言辞,派人暗中调查李斯的动向。
李斯得知赵高在背后构陷自己后,急忙上奏揭发赵高的阴谋,但胡亥早已被赵高完全蒙蔽,对李斯的上奏不予理会。接着,李斯劝胡亥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以免过度挥霍百姓的财力,这番话反而彻底激怒了胡亥。最终,李斯被下狱,交由赵高审讯。赵高怀恨在心,在审讯过程中对李斯施以极其残酷的刑罚。他将秦朝残酷的“五刑”一一施加在李斯身上:先在李斯的脸上刺字,再割去他的鼻子,接着斩断他的双脚,最后毁坏他的生殖器,并最终砍下他的头颅。李斯就这样在极大的痛苦中死去,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李斯一死,赵高的权力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开始玩弄权术,甚至提出“指鹿为马”的荒谬言论,以此来测试群臣的忠诚,并借此确立自己在朝中的绝对威信。随后的时间里,赵高又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扶持了秦始皇的弟弟子婴登基为傀儡帝。子婴深知赵高的狡猾心肠,他意识到自己迟早会成为赵高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开始策划反叛,最终决定亲手除掉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