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春天,蒋介石拿着一张名单,盯着上面的名字看了好一会儿,沉默了大约半分钟,然后拿起笔在名单上又写下了三个名字。这个简单的动作,后来被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转折点。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不只是战场上的输赢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整个政权体系的崩溃。1948年底,辽沈战役的失利让东北防线彻底垮掉,接着淮海战役又让国民党损失惨重,几乎把第七兵团全军消灭。到了1949年1月,北平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被和平解放,傅作义选择投降,蒋介石只好退守广州,之后又飞到重庆。形式上权力交给了李宗仁,但实际掌控大权的仍是蒋介石自己。
政权的垮塌不仅体现在军队上,财政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央银行运转困难,金圆券几乎成了废纸,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内部大量逃兵,整个局势乱作一团。在这种绝境里,蒋介石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冷酷的决定——开始清理内部的政敌。
蒋介石认为,失败的根源不在共产党,而是在党内那些“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当时负责军统局的是毛人凤,军统以暗杀行动著称,过去曾有人物如李公朴、闻一多等被军统杀害。毛人凤早已习惯执行蒋的命令。这次,他接到了一份“清洗名单”,名单的初稿由他亲自拟定,列出84位“需要处理”的人。
名单里包括了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比如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顾祝同等,几乎把所有可能威胁蒋介石的人都囊括进来。还有一些与共产党有接触的社会名流,如马寅初、罗隆基、沈钧儒等,被视为“亲共分子”,也被写进名单。毛人凤把这份名单交给蒋介石后,蒋盯着看了几分钟,然后淡淡地说:“还不够。”接着,他亲自又在名单上加了三个人的名字——宋庆龄、张学良、杨虎城。
这一追加的决定,让名单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清除政敌”变成了“追究旧怨”。蒋介石一直记恨着西安事变带来的耻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1936年曾联合软禁蒋,逼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尽管张学良后来被软禁到台湾,蒋介石却无法忘掉那段屈辱,把这两人看作对个人和政治的重大侮辱。宋庆龄的情况又不一样:她是孙中山的遗孀,既是国民党正统象征的一部分,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蒋曾靠孙中山遗孀的身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性,但宋庆龄不愿与蒋合作、并保持与共产党的联系,成了他政治上的一个大麻烦。
不过,这三个人并非普通人物,毛人凤清楚如果动他们,后果会非常严重。宋庆龄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声望,是国际上有名的人物,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名誉主席。如果她遭遇不测,国际社会一定会强烈反应,联合国也可能介入。再说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关系复杂,蒋知道动宋庆龄会激怒宋美龄,而宋美龄手里握着很多关于蒋的私人丑闻。
张学良虽然被软禁多年,但他曾是东北的大军阀,影响力还在。他的旧部在军中仍有分量,如果他死于非命,可能引发更大的军事动荡。更关键的是,张学良在软禁期间表现低调、少与外界接触,他若突然死亡,外界必然会怀疑并追问。相比之下,杨虎城的背景没有张学良那么复杂,蒋介石早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杨虎城必定会死。
1949年5月,蒋介石面临全面撤退,广州快要失守。毛人凤接到了执行清洗行动的命令,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也系于这些指令。杨虎城被软禁在重庆郊外的南山,外界几乎忘记了他。表面上看是保护,实则那座别墅已经变成隐蔽的监禁场所。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几位亲人:妻子、秘书和儿子,但看似平静的日子最终会在一个夜晚被打破。
就在行动执行前,毛人凤突然接到宋美龄的电话,要求保证宋庆龄和张学良的安全。这个电话让毛人凤意识到,他不再只是执行简单的命令,而是卷入了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宋美龄不仅希望保护两人,还明确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杨虎城必须死。”蒋介石在沉默中作出决定,杨虎城注定会被处死。
1949年9月,毛人凤下令展开代号为“秋风行动”的行动。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杨虎城一家被带到白公祠,随后音讯全无,历史的阴影也随之笼罩。两个月后,中共接管重庆,杨虎城一家被发现已遇害,蒋介石交付的使命也算完成。
宋庆龄和张学良最终幸存下来。宋庆龄后来成了新中国的副主席,而张学良则被继续软禁在台北,直到1990年才获释。历史保留了这些名字,也记录下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不仅是战事,还有他对周围人的极度不信任——他的内部清洗最终成了私人恩怨和政治报复的混合行动。
毛人凤晚年虽然曾有显赫名声,但他也没能保住长久的权力。1949年之后,随着蒋介石撤往台湾,毛人凤的影响力渐渐衰退,最终在台北的荣民医院去世,享年58岁。在临终前,他仍然不愿多谈那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单,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名单,不是我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