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专注于北上争霸中原,对于南方的广大区域,尤其是百越之地,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南方这片广袤的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由屠睢和赵佗带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征服。然而,这一过程异常艰难,屠睢战死沙场,最终由赵佗继续作战,勉强平定。可惜,秦朝很快因农民起义而覆灭,赵佗趁机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在汉朝建立后,赵佗一度臣服于刘邦,成为汉朝的附属国。但在吕后执政时,南越与汉朝关系破裂,赵佗宣布独立。直到汉文帝时期,南越再次称臣。直至南越发展至第四代,才最终被汉武帝吞并,百越之地才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那么,为什么楚国在八百年历史中没有下决心征服这片南方土地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百越之地的价值相对有限,而且征服难度极大。这个地区位于偏远的蛮荒之地,物产贫瘠,而且瘴气横行,气候恶劣。即使在宋元时期,南方的困境依然存在。宋代如果要惩治大臣,常常将他们贬到岭南一带,视为一种苦役。例如,苏东坡因为与章惇政见不合,被贬到这个地区,这就是典型的情况。到了元代,蒙古人南征,攻占了安南后,计划北上穿越这片土地直取湖南,但由于大规模的瘴气感染,他们不得不急忙撤兵。可见,这片土地对于中原的政权来说,是个真正的瘴疠之乡。楚国与百越接壤,但因为这一点,楚国对这片土地并不感兴趣。而且,征服难度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连秦始皇派出的五十万精兵,在广西一带征战三年仍未完全征服,屠睢也因此战死。因此,楚国自然不愿冒险,投入精力去征服这样一片艰难的土地。其次,楚国在周朝前期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楚国本是黄帝的后裔,商末时,部落领袖鬻熊带领族人归附周文王,并参与灭商的战争。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将楚国封为子爵,但是在众多诸侯中,这只是最低等的爵位。原因有二:一是楚国当时的疆域较小,二是楚人被视为南蛮,并不被中原诸国重视。随着楚国的逐渐强盛,它不再臣服于周室,甚至周昭王亲自率军南征楚国,却惨败而回,这让楚国的地位和声势得到了提升。然而,楚国的爵位始终未能得到提升,这成为楚人心中的一个痛点。在熊通时期,楚国曾请求周朝提升爵位未果,愤怒之下,楚国自立为王,并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可见,楚国的野心和重心,始终在如何提升自己在天下的政治地位。而这个目标显然是与中原的争霸有关,而非向南方扩张。 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战略目标是取代周室,称霸中原。通过连年征伐,楚国迅速兼并周围的诸侯,国力空前强大。从楚文王、楚成王,到楚庄王、楚共王,楚国多次北上,与晋国等中原强国交锋,目的就是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楚庄王时期,楚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周王室的腹地,楚庄王甚至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显露出取代周室的雄心。可以看出,楚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其野心与晋国、齐国、秦国等强国相同,目标都是在中原立足,最终称霸天下。既然如此,楚国自然不会将大量的精力和兵力消耗在南方那片被视为蛮荒、价值不高的土地上。 综上所述,楚国并未全力征服百越之地,既因为当地的瘴气和环境恶劣,征服困难重重,也因为百越地区的政治价值有限,更因为楚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北方,致力于与中原强国争夺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