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宰相下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辞职,另一种是被皇帝罢免。然而,在明朝中期,有一位宰相的下台方式却与众不同。他既没有因为失职被削职,也不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而退休。他的下台方式充满了戏剧性,甚至成为历史上递交辞呈次数最多的宰相,他就是李廷机。 **历史上最懒的皇帝** 明朝时期,相较于朱元璋和朱棣的暴虐,明神宗的懒惰更让满朝文武头疼,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束手无策。那么,这位皇帝到底有多懒呢?
自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十六日开始,接下来的30多年里,无论群臣如何劝谏、抱怨,甚至发出愤怒的谴责,这位皇帝依然坚持不上朝,不及时批阅奏折,也不面见朝臣,整天窝在紫禁城里,宛如冬眠般不问政事。 史书中如此记载当时的情形: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皇帝的漠视让国家治理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府官员各自为政。由于明神宗长期消极怠政,国家的政务日益瘫痪,史官们毫不客气地评价当时的情景:人滞于官,官槽空虚。人才任用制度几乎瘫痪,许多有能力的官员无法升职,而那些没有能力的官员则依然安稳在职。该退休的官员也没有退休,而需要补充的官员职位空缺未能填补。 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586年),整个中央政府九部中,只有户部和通政司还保留着部长职务,其他部门甚至由其他部门的官员兼职管理。刑部和工部都没有固定的负责人,礼部、吏部和兵部则只有公章,却没有实职人员。更令人震惊的是,督察员和大理寺竟然把公章弄丢了,政府陷入了极度的混乱。 **慷慨任命为宰相** 李廷机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来自晋江新门外浮桥。他自幼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全国大考中脱颖而出。按理说,凭借他的才华,他应该轻松考取状元,但由于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时任宰相的申时行偏袒太医院的朱国祚,最终让李廷机屈居榜眼。这一事件让李廷机感到非常郁闷,但他迅速调整心态,没有让这件事影响太久,然而从那时起,他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李廷机在南京任职期间,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鼓励百姓经商,并严厉打击乱收费现象,短短时间内,南京的经济便迅速复苏,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他在负责浙江的会考时,严格管理,杜绝考场作弊,一经发现立即从严处理。 由于政绩突出,李廷机被提拔到中央,任职礼部。在任期间,他体恤下属,为了让官员们保持清廉,李廷机竭力为下属争取福利。他还将每年节省下来的礼部经费用于帮助没有住房的官员购置房产,确保官员们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他特别关心京城的公共设施,不仅公署破损了会申请拨款修缮,连考场老旧、庙宇年久失修,他也会关注并申请财政支持。 此外,李廷机性格善良、乐于助人,他常常看到路上的乞丐就主动施舍,甚至会为淋雨的人送伞。这种善行让他家门口经常聚集一些乞丐,每当他出门,乞丐们就会蜂拥而上求施舍。由于他一心清廉、热心公益,到最后连自己也陷入了贫困,退休时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积蓄,过得十分清贫。 **123封辞呈都未辞职的宰相** 李廷机的清廉事迹广为人知,甚至让深居宫中的明神宗也有所耳闻。感动于李廷机的品德,明神宗将他提拔为宰相,安排他进入内阁。然而,李廷机刚进入中央政府便发现,内阁的官员总数只有31人,而空缺的职位竟有24个。也就是说,现有的31位官员不得不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巨大。 此外,每天上千份奏折涌向皇帝,而明神宗却懒得批阅,导致许多工作进展缓慢。没有皇帝的批准,许多事务根本无法进行。尽管如此,李廷机依旧尽职尽责地工作。然而,更令他愤怒的是,东林党内一些人力图扶持郭正域和李三才成为宰相,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挑剔李廷机的错处,甚至不惜用弹劾的方式打压他。这让李廷机对这个腐败的局面感到失望,他心灰意冷,决定辞去宰相职务,回到家乡。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李廷机将家人送回老家,甚至将自己的府邸捐给了穷人,他自己则暂时住在破庙中。他以为,自己递交了几次辞呈后,皇帝会批准他离职。然而,他低估了皇帝的懒惰,五封辞呈递交上去后,皇帝毫无反应。李廷机又写了五封,仍旧没有得到回应。尽管如此,他不放弃,继续递交辞呈。最终,李廷机一共写了123封辞呈,但始终未能得到皇帝的批准。无奈之下,他决定不再理会皇帝的批示,冒着抗旨不遵的风险,独自收拾行李离开了朝廷。幸运的是,皇帝对他的离去没有追究,也没有给他定罪。 李廷机回到家乡后,却因贫困和长时间的劳累而去世。令人意外的是,明神宗竟破天荒地为他赐予了少保的头衔,并追赠文节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