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名热爱历史的人。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了解古今事态。君子一生,应当以学问和交友为重。
汉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根据史书记载,周朝初期,箕子曾经赴朝鲜半岛,而在辰韩一带,也曾有大量秦人移居。当时西汉时期,卫满领导的燕、齐、赵等地的人民大规模迁入古朝鲜地区。汉武帝时期,还在朝鲜半岛设立了四郡,这些都是汉语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有力证据。 有传闻称,现代朝鲜语中大约有70%的词汇来源于汉语,这显示了汉语对朝鲜语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1、司译院——培养汉语人才的官方机构 在中朝两国的传统关系中,通过翻译人员传达彼此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朝之间长期保持着频繁的交流,所以培养翻译人才一直是朝鲜非常重视的事务。为此,朝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完成这项任务。 朝鲜历史上最早的翻译机构出现在泰封国时期,名为史台。到了高丽时期,参文学事金丘提出建议,于忠烈王二年(1276年)建立了通文馆,专门教授汉语。到了恭愍王时代,通文馆更名为司译院,负责翻译事务。 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与明朝的外交关系,李朝在第二年(1393年)重新设置了司译院,并将其列为正三品的政府机关。同时,李朝任命定居朝鲜的维吾尔族契长寿为司译院的主管,负责其日常事务。 1394年,契长寿等人上书建议:为了适应与中国的交流,设立专门的汉语教育机构,培养掌握汉语的官员。于是,司译院开始实行定期考试,分为三类,依据学员掌握的汉语水平,授予不同的官职级别。 宣德元年(1426年),礼曹报告称:外国的使者来了,无法直接交流,请从本国选出精通女真及本国语言的人,派到司译院担任翻译。 根据资料显示,司译院主要是培养外交翻译人才,重点是汉语教育。在创办过程中,契长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教材主要以汉文经典为主,后来也加入了谚文和洪武正韵教材,还有朝鲜自己编写的材料。 司译院的学员主要是在职的文臣或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学子,人数通常为几十人。学院设有考试制度,学成后会分配相应的职务。从《李朝实录》的记载来看,司译院为朝鲜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而正是这些人才为后来的朝鲜语创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2、两种主要的汉语教材 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途径很多,除了通过司译院培养翻译人才,朝鲜的国家教育体系也广泛使用汉语教材。无论是国王、官员还是普通乡校的学员,都会阅读中国的经典书籍,写作时也会使用汉语。 在李朝时期,《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最为流行的两本汉语教材。学界普遍认为,《老乞大》中的乞大指的是契丹,而老乞大即指老契丹;《朴通事》中的通事则是翻译人员的称呼,朴通事即指一位姓朴的翻译。 关于这两本书的编写时间,学者们意见不一。朱德熙先生根据书中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推测,这两本书应该是元代的作品。陈高华先生也赞同这一看法。 《老乞大》全书约二万字,分为上下两卷,主要通过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的故事,以对话形式描写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如道路、住宿、饮食、买卖等内容。 《朴通事》字数稍多,分为三卷,内容包括宴会、商业、农业、手工业、宗教等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两本书不仅反映了中国北方的风貌,还充当了旅行和经商指南,并保留了很多元末明初的口语。 3、韩语(朝鲜语)的创制 韩国的文字是通过学习汉语而产生的。在15世纪,朝鲜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 在训民正音创制之前,朝鲜一直使用汉字书写,虽然朝鲜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由于其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距很大,这使得语言的使用变得困难,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的传播上产生了不少障碍。 早在7世纪末期,新罗的任强首和薛聪等人曾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吏读文,这是一种利用汉字的音或者意义来标记新罗语的系统。 然而,吏读文存在很大局限性,因为它并不完全适应朝鲜语的语音和语法结构,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不能广泛推广。所以,朝鲜人开始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准确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 因此,训民正音的出现并非偶然,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世宗大王是朝鲜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国君,他非常重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学习汉语、研究中国音韵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他深知创制本民族文字的重要性,并亲自领导学者们进行研究。他曾说:我国的语言与中国不同,文字又无法与其相通,导致许多愚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实在让人心痛。 为了创制训民正音,世宗国王与学者们深入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同时还不断学习中国的音韵学知识。他们研究了《洪武正韵》这本书,并在不断向明朝学者请教的过程中,最终在正统八年(1443年)成功创制了训民正音。 4、韩语(朝鲜语)与汉语的相似之处 训民正音即我们今天所称的谚文,是朝鲜现行的文字系统。它有28个字母,简单易学,能够准确记录朝鲜语的发音,甚至连风声、鸟鸣等声音都可以书写。 谚文的分类与中国古代音韵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古音韵学将语音分为声母和韵母,而谚文则将语言分为初声、中声和终声。初声类似于中国的声母,中声和终声类似于韵母中的元音和辅音等。 此外,谚文还采用了五音分类,并设有两个半音,这与中国古音韵学的分类法非常相似。 谚文与汉字一样,都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方块字,它们的造字结构也有相似之处。5、韩语(朝鲜语)推广的困难 虽然朝鲜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谚文,但由于当时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一文字系统在推广时遇到了很多障碍。 例如,在谚文问世的第二年(正统九年,李世宗二十六年),一些士大夫上书表示反对,认为这种新创的文字与传统的汉字相比,显得非常异类。 尤其是在燕山君(1495年-1508年)当政时,由于他对谚文推广的抵制,发生了用谚文写反对燕山君暴政的事件。燕山君因此下令禁止使用谚文,并严厉处罚那些仍然使用谚文的人。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谚文的使用逐渐增多,但在许多正式文书中,仍然普遍使用汉字。 朝鲜的史书,如《高丽史》,就采用了汉字进行撰写,并效仿中国的历史编写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