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谜团的朝代。相比之下,商朝的遗址——殷墟早已被考古学家发现,甲骨文的出土也帮助我们理清了商王的世系。然而,夏朝的历史却没有留下确凿的证据,至今没有找到明确的夏朝遗址,唯一被考古学界认为可能与夏朝有关的是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但这只是夏朝后期都邑的遗址,尚不足以全面展现夏朝的全貌。
那么,夏朝究竟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了夏朝的历代王朝: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这一记载也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相符,认为夏朝的存在时间超过了400年。实际上,到了战国时期,大禹的直系后裔建立的杞国依然存在,而南方曾一度强盛的越国也与夏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历史事实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过。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存在了超过400年的夏朝居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这也成为疑古派质疑夏朝是否存在的主要论据。文字为何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文字是人类进入高等文明的标志,它是传递智慧和经验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文字,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果没有文字,社会就无法进入更高的阶段,始终停留在原始部落的蒙昧状态,无法形成真正的国家。 对于夏朝没有留下文字的事实,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夏朝确实存在,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没有出土相关文字,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夏朝是否真的有文字?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也许,诸葛亮南征时的见闻能够提供一些线索。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中平定之战时曾遇到一种叫耆老的族群,他们使用一种独特的图像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夷经。夷经是一种象形文字,处于早期文字的阶段,只有巫师才能解读,一般人难以理解。这与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刻画文字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些生活在南中的夷人,正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夏朝也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向国家文明过渡的阶段。因此,夏朝的文字可能和诸葛亮所见的夷经类似,采用的是结绳记事或木刻文字。这些文字由于使用的材料易于腐烂,因此至今难以找到遗迹,而且很可能仅限于巫师等少数人使用,文字的传播范围也非常有限,局限于少数负责宗教事务的人群。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即便夏朝灭亡,其创造的文明制度和文字也应当被后续的朝代所继承。然而,夏商易代的特殊性导致了这种情况的不同。夏文化起源于考古学上被认定为西方的地区,与仰韶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而殷商文化则起源于东方,继承了大汶口文化。两者在时间上并行发展,因此,夏文化与商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商朝的文化与夏朝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商王在治理国家时,每一件事都会进行占卜,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占卜来决定大事小事。每次占卜结果都会被记录下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作为商王的决策依据,也供后代的卜人传承。由于这些占卜记录内容繁杂,且使用的刻写材料较为耐久,商朝的文字——甲骨文得以广泛传播。甲骨文的记载显示,商王武丁时期,仅负责占卜的贞人就多达73人。 此外,商朝的统治疆域非常广阔,从东部的辽东到南部的洞庭,再到西部的关中,涵盖了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为了更好地治理这些地区,贞人集团不再仅仅为商王服务,他们通过祭祀等方式向人民传授法令制度和生活常规。原本只为贵族和卜人使用的甲骨文,逐渐开始流传到社会的下层,最终成为商朝文化的重要一环。 与商朝的文字广泛传播不同,夏朝的文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因此,夏朝与商朝在文字文化的传承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夏朝文字未能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