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元年7月(公元1127年),曹勋经过了长时间的艰难困苦,终于从金兵的控制下成功逃脱,回到了南京。当他带回宋徽宗亲笔所写的诏书,并呈交给宋高宗赵构时,他还特别向赵构转述了徽宗的口谕: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曹勋的回归不只是带回了诏书和口谕,更重要的是带回了这条祖训。可见,这句话对当时的宋朝而言是多么重要。
在宋朝,艺祖是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尊称。很多人把艺祖理解为文德之主,但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实际上,艺祖是指赵匡胤开创了大宋王朝的江山,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整理了一片混乱的土地。赵匡胤的伟大功绩在于他统一了五代末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大宋王朝,使得宋朝得以延续三百多年。因此,赵匡胤的地位在宋朝历史上无人可及,他所留下的祖训,也成了历代继承者必须遵守的规矩。 然而,这条祖训并非所有人都能知道。除现任皇帝外,只有在继位的皇子在祭拜太庙时,才能听到这一至高无上的训示。当宋徽宗在此时将祖训交给赵构时,实际上意味着他那句可便即真,来救父母不仅仅是空话,而是真正具有意义的。这也能解释为何赵构在继位后的诏书中提到的同徯两宫之复,不久后被修改成了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的迎回二圣。 值得注意的是,赵构才是迎回二圣这一说法的发起人,而不是岳飞。岳飞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使其更符合军事口号的需要。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也曾喊出过还我两宫,复我疆土的口号。赵构、秦桧与中兴四大将都清楚,即使宋徽宗和宋钦宗真被迎回,皇位也不可能归还给他们,或者说即便归还,他们也不可能接受。因此,岳飞之死并非单纯因为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圣后夺取皇位,实际上这一说法并没有依据。 那么,秦桧为何非要杀岳飞呢?与其他中兴四大将相比,岳飞其实是最为听从命令的一个。绍兴十一年(1141年),随着宋金局势趋于和缓,南宋成功化解了灭国危机,但与此同时,朝廷对武将的戒备心理依然很强。在封建社会,武将的处境非常尴尬:打败仗时,他们会被严厉惩罚;打了胜仗,反而容易招致猜忌。武将们进退两难,要么放弃兵权,过安稳的生活;要么就是养寇自重,不敢全力以赴。南宋初期,得益于靖康之变后的特殊情况,部队战斗力逐渐恢复。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通过个人征兵、自己筹集粮饷等方式,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军队。岳家军虽被误解为私军,并被认为是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依据。即便如此,南宋朝廷仍然无法容忍这种军队名称。北宋时期,曾因为杨家军而严厉打击过类似的军队。 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后,张俊、韩世忠、岳飞先后被调入枢密院,剥夺了兵权。三人中,韩世忠由于资历较老,且曾在苗刘之变中救过赵构,因此在上书时直言不讳,强烈反对秦桧的议和策略,甚至提出要设伏杀死来访的金国使臣。秦桧对他产生了忌恨。 同年5月,岳飞和张俊被派往巡视韩世忠的旧部驻地。为了彻底打击韩世忠,秦桧通过韩世忠的亲信耿著将他诬告为谋反。岳飞与张俊作为军中大员前去巡视,显然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关系密切,若要对韩世忠动手,必须得到岳飞与张俊的默许。为了帮助韩世忠了解事情真相,岳飞写信揭露了秦桧的阴谋。韩世忠看到信后大为惊慌,迅速上表向赵构辩解,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