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大军东征。三军压境,蜀汉声势正盛,东吴却不敢迎战。陆逊按兵不动,蜀军七百里连营,静待破绽。
刘备进得快,退不及,陷入一场注定要烧起来的战局。那年夏天,猇亭山林之间,一把火烧出了三国最沉重的结局。
关羽败死,荆州失守,刘备称帝的第二个月,便调动全国兵马,发起对东吴的征伐。这不是一次战略行动,而是一场个人情绪引爆的军事报复。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到黄初元年(220)年初关羽被杀,仅几个月,蜀汉江东之间的盟友关系彻底崩盘。孙权送关羽首级给曹操,明摆着不把刘备放在眼里。刘备沉默。没有对骂,没有遣使,直接调兵遣将。
夷陵之战由此爆发。刘备要的不止是地盘,而是血债血偿。
东吴方面,陆逊初任都督,众人不服。张昭、步骘等年长老将多次进谏,认为此人资历太浅、经验太少,难以统大军。孙权力排众议,把战事全交给他。此举险,却赌对了。
陆逊拒绝江东将领主战的要求,整军固守,派细作四出,持续监视蜀军推进轨迹。几番接战,他选择撤退,让蜀军误以为东吴畏战,士气大振。刘备下令加快推进,自秭归、夷道一路扎营,所到之处遍设木栅。前锋傅肜、吴班,后军马良、沙摩柯、张南、冯习分段驻扎,最终构成了自佷山至夷陵、绵延七百余里的“连营带”。
看上去,这是一种绝对统治的姿态。其实却是刘备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
七百里连营,兵力被拉长,调度失控。营与营之间相隔数里,一旦遭袭,不能互相支援。各将各守,各军各顾。军令传达不畅,调动迟缓。山高林密,气候闷热,物资运输困难。兵士长久驻守,苦闷烦躁。蜀军已在无形中陷入困局。
陆逊没有动,继续按兵不出。吴将怒,他不为所动。孙桓、朱然等人一度请战,他只说:“观其变。”
蜀军数次挑衅,甚至深入吴军防区叫阵,东吴营中依然鸦雀无声。刘备误判局势,认为东吴确实畏战,内部不稳。吴班曾进言称吴军可能有诈,刘备未听。
而此时,刘备亲自督战,每日巡视前线,反复调阅将领部署,对局势表现出过度自信。士兵昼夜施工,加筑木栅、修缮营寨。可在潮湿的山谷之间,这些木构营地反成隐患。
这一切,陆逊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敌人正在为他准备火种。
222年夏,荆州边地热浪滚滚。山中湿热,林木葱茏,日夜不见天光。蜀军驻扎数月,粮草吃紧,士气低落,瘟疫也开始蔓延。刘备本想一战擒江东,至此只能退守连营,静观其变。
就在这时,陆逊反守为攻。
他调集火攻器械,安排火油、稻草,布置冲锋路径,将精锐兵分多路,避开主营,自外围各支蜀营发起突袭。一夜间,烈焰自西南而起,瞬间蔓延至七百里连营。
蜀军营地多以木料为栅,帐篷紧连,四面树木环绕,一点即燃。火势借风上山,蔓延极快。士兵在睡梦中惊醒,甲未穿,马未备,已陷火海。营中混乱,人声马嘶,器械横飞。张南、冯习试图组织反击,被斩于火中。
陆逊亲率主力,趁火冲营。朱然破吴班之阵,孙桓直取马良防线。沙摩柯所部少数突围,亦被击溃。傅肜断后重伤,血战不退,被乱箭射死。
火海中的蜀军陷入四面包围,前不能进,后不得退。刘备亲军苦战突围,仅带数百亲信由小道奔永安。兵马损失过半,辎重尽弃,尸骸漂流江中,战船焚毁,器械全无。
刘备一路逃至白帝城,面容憔悴。士兵衣衫褴褛,粮草已绝,数十年积蓄,毁于一战。
陆逊收兵,未乘胜追击。他深知蜀中未乱,追之无益。此战已足。吴军自此立威,东吴政权稳固。陆逊名震江东。
这场火攻,不是侥幸,是算计。
他等刘备犯错,等连营成形,等风起林动。不是东吴不敢战,是要一击致命。
而刘备,亲率大军,轻敌误判,未能设伏防火,也未能备战守营,终使蜀汉元气大伤,主力尽丧。
火光烧尽的是一代霸主的最后雄心。他未死于战场,却在白帝城郁郁而终。
夷陵之败,是战场上的溃败,更是权谋上的失守。蜀汉不是输在兵力,而是输在判断。不是输在战术,而是输在战略。
陆逊胜得干净,不是靠运气。火攻之前,他已布局良久。蜀军入峡,他不迎战;军营连片,他不阻止;挑衅上门,他依旧不动如山。所有的“示弱”,只是为了放刘备继续走错。
每一步退让,都是他提前算好的路标。
刘备这边,却无人能止步。诸葛亮没来。法正病死,庞统早亡。张飞已殁,关羽已亡,赵云镇守成都。身边再无一个能扛起战局的大将。刘备虽老,但还是亲自统军。他要亲手为关羽复仇,哪怕是压上整个国家。
陆逊当时不过三十多岁,却压制江东所有将领的躁动,用“等”字一拖数月。孙桓、朱然、潘璋都想立功,他硬是按住了刀。连孙权都急,他依旧一动不动。直到那一刻来临,他才一下反扑,将整场战争一举结束。
吴将初时不服,战后无不佩服。朱然说,若早几日迎战,吴军必为人所乘。孙权下令封赏,陆逊从此稳坐江东第一战将之位。
刘备败退后,蜀地震动。白帝城上,亲兵疲敝。全军上下,死伤大半。从数万人马到数百残兵,刘备只用了三天。
他没有再提报仇,也不再谈荆州。整个人像是被那一把火烧干了所有志气。军中士气低落,诸将要求撤军,他点头应允。
退回永安之后,他开始沉默。上疏不批,军令不出。每日对着长江发呆。夷陵之败,不仅烧掉他的部队,也烧穿了他的执念。
蜀地一片肃静。成都尚不稳,刘禅刚即位,诸葛亮以丞相身份维持局势。若夷陵再战,蜀中恐乱。刘备明白,自己再不能折腾了。
陆逊并未追击。他提出暂缓进军,整顿边防,稳固江东,安抚被征之民。孙权本想趁胜北伐,被他一言劝止。
此役之后,吴蜀再未正面开战。江东重新收回荆州要地。蜀汉失去出川跳板,转而彻底转守为攻。
陆逊成为三国中最年轻的大都督。孙权给予最高信任,军政一把抓。整个东南,从此姓陆。
刘备败了,但不是输在一场战斗,而是输在决断上。他太执着于旧账,太迟于判断。而陆逊,一个年轻人,用时间和忍耐赢得整场战争。
白帝城的夏天,没有江风,只有热气。刘备闭门不出,几乎不言不语。偶尔召见旧将,皆无语凝噎。
他知道,夷陵一败,蜀汉已无主动权。荆州不可得,东吴不可伐。北伐无路,曹魏依旧强盛。整整十年打下的基础,一夜付之一炬。
他再无第二次出征的力量。
这年秋天,他病重。营中传言他“气结于心”,夷陵一战的打击未能缓过。他召见诸葛亮与李严,将国事交付。长谈之后,他留下遗言,让诸葛亮“尽忠辅佐”。未提伐吴,只字不谈报仇。
诸葛亮离开永安,重回成都,整军治政。蜀汉进入守势。再无东征,再无大兵压境。
223年春,刘备病逝白帝。年仅63岁。他不是死于衰老,也不是死于兵败,而是死于失望。
从刘表帐下到新野,从荆州到汉中,从汉中称帝到出兵夷陵,他用了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英雄路。可夷陵这一战,把这条路彻底封死了。
东吴举行祭礼,陆逊拒绝赴宴,推辞一切功劳。他说,胜者不可骄,战败者亦不辱。言罢入室,不再议军。
白帝城外,江水依旧滚滚。夷陵战火虽熄,但三国格局就此稳定。魏国继续北控中原,东吴得据荆州,蜀汉退守益州。
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偏安的国家和一个脆弱的王朝。白帝城成了他英雄旅程的终点,也成了蜀汉无力东进的起点。
诸葛亮北伐七次,却终未能完成复汉大计。他始终没动东吴一兵,哪怕陆逊在位多年。
那一句“天幸诸葛亮不在”,史书未载,传言不断。或真或假,早已无从考证。但夷陵战局确实说明,如果诸葛亮在刘备身边,也许不会败得如此干脆。也许营寨不会连成七百里,也许火攻不会一夜成势,也许,刘备不会在白帝城孤独终老。
可惜,“也许”不是历史。
历史只记得,刘备带兵伐吴,陆逊一火而胜,蜀汉从此再无锋芒。
白帝之后,皆为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