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王勃写过一篇名为《滕王阁序》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命运不济、才华难以施展的情况。李广是汉代的名将,他一生致力于与匈奴的作战,虽然声名赫赫,却始终未能得到封侯的赏赐。难道是因为李广的战功太大,汉武帝无法决定如何封赏他吗?
事实并非如此。司马迁与李广同在一个时代,他对李广的事迹最为了解,并且因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司马迁极为钦佩李广,从他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广无法封侯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在于战功太大,而是因为他未能达到封侯的标准。相比之下,霍去病等后起之秀却因为出色的战功被封侯。 李广的军功并不充分,导致他未能获得封侯的机会。李广虽战绩辉煌,但实际上缺乏足够的战争成果来支撑封侯。汉文帝在李广早期参军时就曾表示,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意味着李广如果生逢刘邦时代,肯定能被封为万户侯,但此时的李广尚未拥有显著的战功,因此不能获得封侯。 李广的堂弟李蔡在汉武帝时期却因军功显著而被封为关内侯。元朔五年,李蔡和大将军卫青共同出征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了大量敌人和牲畜,并成功捕捉到敌方亲信。凭借这场战斗的胜利,李蔡获得了封侯的机会。这表明,李广当时的战绩还不足以让他获得封侯。 同样,卫青凭借大破匈奴、俘虏大量敌人及牲畜而被封侯。李广与他们相比,虽然也参与了许多战斗,但他的战绩并未达到封侯的标准。李广曾向星象家询问为何不能封侯,得到的答复是: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这指的是李广在汉景帝时代曾平定羌人叛乱,但却将俘虏一概杀死,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李广之所以未能封侯,还因为当时封侯的标准是以战功为基础,包括斩首敌人、俘虏敌人及牲畜。霍去病就凭借这类显著战功被封为冠军侯。然而,李广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尽管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仍未能得到封侯的机会。许多与他同样出征匈奴的将领,因斩首或俘虏敌人而被封侯,但李广因缺乏足够的战果,最终未能如愿。 李广的运气确实不佳,除了没有封侯,他还曾因作战失败而被敌人俘虏,成为了他的一大污点。公元前129年,李广在攻打匈奴时兵败被俘,虽然最终逃脱,但由于失败和被俘,他被赐死罪,并被贬为平民,后来才得以复职。之后,他虽再次参与匈奴战争,但由于其他将领的支援不足,李广未能立下大功。 即便如此,李广依然为封侯而努力。元狩四年,李广再次请求随军出征匈奴,但由于年事已高,汉武帝并未同意让他单独带兵。最终,李广因迷路未能与主力部队会合,错过了封侯的机会。尽管他为国家效力多年,但由于命运多舛,总是错过了封侯的时机。李广的儿子李敢运气就要好得多,他因跟随霍去病取得战功而被封侯。与李广的命运截然不同,李敢的封侯似乎证明了李广运气的恶劣。李敢因战功获得封号,但李广却因为卫青的阻碍最终自杀,这显示了李广命运的悲剧。 综上所述,李广一生虽然是名将,但由于错失了多次封侯的机会,最终未能如愿。他虽然打了许多场硬仗,表现勇猛,但由于命运的不公和运气的捉弄,最终无法得到应得的荣誉。与之相比,霍去病等人因好运和战功被快速封侯,李广的境遇显得尤为可怜。这也让唐代的王勃感慨李广难封,不仅是李广的命运,王勃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怀才不遇。 李广的故事提醒我们,命运往往不尽如人意,才能并非总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李广虽战功赫赫,但他命运多舛,最终未能得到应得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