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诸葛瞻在与邓艾的对战中表现得很不堪,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当时邓艾所带的军队虽然精锐,但由于长途跋涉,翻越高山,行军过程艰苦,士兵们已经非常疲惫。诸葛瞻选择与邓艾正面交战,其实也不全是错误的决定。 在蜀汉炎兴元年,大将姜维与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剑阁对峙。钟会由于兵员和粮草不足,打算撤兵。此时,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大军,从阴平绕道景谷,悄悄穿越山脉,最终奇袭剑阁背后。邓艾带领的这支部队穿越了七百多里的无人区,冒险开路,克服重重困难,在马阁山甚至裹毛毡滚下山坡,士气和体力都遭受了严峻考验。最终,邓艾的军队抵达了江油,并成功迫降了当地的守将马邈。
诸葛瞻接到消息后,立即率军前往江油迎战邓艾,并带领了多名蜀汉的二三代子弟,如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等。尽管黄崇建议他迅速占领关键要地,但诸葛瞻并未采纳。邓艾抢占了先机,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迫使他退守绵竹。邓艾随后发出了招降的命令,诸葛瞻坚决拒绝,并再次出战。邓艾的两支军队,邓忠和师篡,都未能攻下绵竹,最终邓艾亲自上阵才突破了防线。诸葛瞻和张遵英勇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为国殉命,邓艾最终突破了绵竹,进军成都,彻底扭转了战局。 许多人认为诸葛瞻的能力平庸,甚至认为他只是依靠父亲诸葛亮的名气才被推崇。的确,诸葛亮晚年得到儿子,却长期征战,诸葛瞻继承的父亲的才能不过是十分之一二。而黄月英则精于文事与技术,却缺乏军事指挥的经验,这样的培养结果,导致了诸葛瞻的能力远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强大,因此蜀汉的命运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然而,这种看法其实有些冤枉诸葛瞻。根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与诸葛瞻对抗,而是要通过阴平绕过姜维和钟会,切断姜维的支援,并引诱姜维分兵前来救援涪县。涪县是成都北方的一个重要关隘,失守后,姜维将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如果邓艾成功占领涪县,接下来雒城和成都也会岌岌可危。因此,诸葛瞻的战略考虑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问题在于,蜀汉当时的兵力十分有限。根据刘禅在《士民薄》中的记载,蜀汉的军队总数约为十二万,其中大部分兵力已经被姜维、张翼、廖化等人带走,而东南方向防守孙吴的罗宪、南中镇守霍戈等地的兵力也分散了。每个关口的防守力量也不可忽视,这意味着诸葛瞻能调动的兵力极为有限。如果他选择加大对涪县的防守力量,其他重要地方势必会留下空隙,而邓艾的大军(尽管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减员,但仍有约两万兵力)一旦攻破涪县,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诸葛瞻的犹豫不决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而是兵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在经历了初战失利后,诸葛瞻立刻调整了战略,坚守绵竹关,与姜维的兵力形成合围之势。虽然这一策略本来是对的,邓艾的先锋军在绵竹关遭遇重创,邓忠和师篡的部队士气低落,但由于邓艾的军队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而且,诸葛瞻在战斗经验和兵力上的劣势,最终导致了绵竹的失守。 尽管如此,诸葛瞻在战死后,并没有像刘禅那样贪生怕死。他与儿子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等人一同英勇作战,为国捐躯,忠诚与勇敢值得称道。虽然诸葛瞻未能成功抵挡邓艾,但他的牺牲并没有损害诸葛家族的名声,反而让他成为了蜀汉历史中的忠勇典范。至于他被批评为无能,主要是因为他无法像刘禅那样整肃内政,又未能成功防御邓艾。实际上,诸葛瞻虽然有强烈的报国志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应对复杂局势的经验。在蜀汉尚书令的位置上,他主要负责内政事务,军事指挥经验相对不足。再加上邓艾的军力和战略高明,这场对抗本身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所以,并不能完全将诸葛瞻的失败归咎于他个人的无能,这更多是因为天时不利,蜀汉的困境实在难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