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是少数能获得毛主席亲自宴请的国军将领之一。1954年,郑洞国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收到毛主席的请帖,邀请他到中南海相聚。收到请帖时,郑洞国感到十分不安,他心想,难道毛主席要和他算清东北战役的旧账吗?那么,毛主席邀请他到底是有什么意图呢?
郑洞国与毛主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时正是辽沈战役爆发的时期。事实上,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没有太多反抗的机会,但蒋介石仍命令郑洞国在长春突围。为了防止郑洞国临时反水,蒋介石还通过特使对他说:如果不遵令突围,必以军法从事。 郑洞国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立场的人,虽然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但他也知道,突围的局势并不乐观。长春的弹药几乎耗尽,后勤困难,周围都是解放军的队伍。如果他被给一对翅膀,怕也飞不了多远。更重要的是,军队内部已经显现出败势,新7军军长李鸿生病不出,60军军长曾泽生似乎早有投降的迹象,传言60军很快会起义。 这让郑洞国内心烦乱,他不断在房间内踱步。就在这时,曾泽生打来了电话,郑洞国想趁机了解情况,却没想到曾泽生直接开口:有人同你讲话。电话中,一位自称解放军代表的人向郑洞国表示:郑将军,长春的局势你知道的,我们的政策是放下武器,可以保障你们的安全,希望你再三考虑,不要做不必要的牺牲。 从这通电话,郑洞国清楚地感到,曾泽生等人确实已经投降了,解放军开始接管了60军的阵地。不过,郑洞国执意不投降,他虽然知道共产党拥有许多优势,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不愿与共产党和谈,认为自己作为长春的守将,是无法轻易放弃的。 在与新7军的接触后,郑洞国得知,许多部队已决定投诚。尽管如此,他仍坚决表示要守住长春,绝不投降。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包围,他终于心如死灰,只能放下武器,等待解放军的处理。 郑洞国被俘后,才意识到原来他司令部的抵抗其实是部队的安排,士兵们故意假装反抗,以减轻他投降后的尴尬。解放军的处理方式让郑洞国感动不已,尽管他心有不甘,但他依然感到解放军的宽容与智慧。 毛主席早已了解郑洞国的心理变化,于是指示肖劲光和萧华安排一场宴会,款待这位曾经的敌将,消除他的疑虑。虽然郑洞国对自己投降心存委屈,但他还是接受了邀请。宴会上,肖劲光和萧华热情招待,给他夹菜斟酒。饭后,肖劲光询问郑洞国的打算,郑洞国表示自己有两个不做:不参加广播,也不参加公开的宴会。让他意外的是,肖劲光和萧华都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邀请他为人民做些事。郑洞国婉言拒绝,表示自己还需要更多学习才能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在军区招待所,郑洞国接受了长达一年的思想教育。经过深入学习,他逐渐被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所感动。通过阅读毛主席的著作,郑洞国逐步认识到,蒋介石和国民党走的道路注定是失败的,而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力量。 1954年初,郑洞国参观了上海,他震惊于上海在共产党治理下的巨大变化。曾经的糜烂和腐化已被清除,上海变得生机勃勃。郑洞国感叹自己曾经跟错了人,但他也知道,只要及时认错,真心悔改,党和毛主席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中国人。 1954年,郑洞国收到毛主席的邀请前往中南海。虽然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毛主席要为东北的往事找他算账,但当他抵达宴会厅时,毛主席亲自起身迎接他。毛主席在宴会上热情与他握手,并亲自为他点烟,令郑洞国感动不已。毛主席关心郑洞国的家庭生活,并鼓励他为人民做些事情。郑洞国也表示愿意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在与毛主席的交流中,郑洞国不仅更加尊敬毛主席的思想,也深刻理解到毛主席的马列主义知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与人民的接触和实践逐渐成熟的。毛主席的思想转变经历,让郑洞国深刻领悟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不久后,毛主席提议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这是对郑洞国的极大信任。郑洞国在新的岗位上全力工作,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毛主席的宽容与智慧,使得许多人能够改正错误,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毛主席值得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