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常常被授予录尚书事这一官职。这项职务起源于东汉末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并通过获得录尚书事的权力,成功架空了刘协,实际上掌控了东汉朝廷。到了公元238年,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位托孤大臣都担任了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至于大家熟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在丞相、益州牧等职务之外,也曾被授予录尚书事的职衔。 这些历史事件只是举了几个例子,魏晋之后,许多掌握大权的大臣都持有录尚书事这一职称。获得这一官职的人,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过问朝廷的大小事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追溯录尚书事这一职务的起源和变迁。
录尚书事最早的设立名称是领尚书事,而在领尚书事之前,尚书作为一个官职已经存在了很久。尚书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秦朝,当时属于少府的管辖,职位职责较低,主要负责管理文书的收发,尤其是奏章的处理。尽管最初的尚书地位并不高,但由于尚书通常位居君主身边,这为其权力扩展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选拔了尚书、侍中等官职组成内朝,逐渐成为朝廷的实际决策机构。这一安排不仅让尚书的地位逐步上升,也反映出汉武帝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强化内官的影响力。 到了汉武帝临终时,尚书职务发生了重大变化。霍光作为托孤大臣,通过大司马大将军的兵权和领尚书事的职衔,成功地控制了丞相和其他百官,开始了尚书权力的真正崛起。 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章帝即位后,任命太傅赵熹和太尉牟融共同录尚书事,此时录字取代了领字,意味着掌握更高的权力。这个变化标志着录尚书事不仅是一个名号,更代表了总领朝廷大政的实际权力。东汉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通常会任命三公、大将军或太傅来录尚书事。 东汉时期,丞相职务暂时废除,直到公元208年曹操才恢复此职。因此,担任录尚书事的大臣实际上成为了朝廷的最高决策者或宰相。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职位逐渐变成了荣誉职务,朝廷的实权越来越集中在尚书台手中,这使得尚书令和录尚书事的地位愈加重要。 然而,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录尚书事的地位和权力并不完全相同。 在曹魏,尚书权力较东汉时期有了显著提升。魏国的尚书品级逐渐上升,尚书台也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为晋朝建立后,尚书台完全取代三公府,接管朝廷大权奠定了基础。自曹操和曹丕父子开始,曹魏实际上废除了丞相职务,改由尚书令和录尚书事来掌握政权。例如,曹魏建立后的王朗担任了司空和司徒等职,但这些职务虽然品级很高,却没有实际权力,他更像是一个荣誉职务,实际上并未掌握朝廷大权。 与曹魏不同,蜀汉建立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而在白帝城托孤时,李严则被任命为尚书令。诸葛亮虽然也拥有录尚书事的权力,这使得他能直接插手尚书台的事务,但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设丞相府,实际上是以丞相府取代了尚书台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后主刘禅未再设立丞相,导致尚书台的重要性得到了恢复。于是,蒋琬、费祎、姜维等诸葛亮的继任者,开始通过录尚书事插手朝政。最后,与魏蜀两国不同,东吴历史上设有多位丞相,这意味着丞相职位是常设的官职。虽然东吴也有录尚书事的职务,但这个职位的权力相对较轻,更多的是作为辅佐皇帝的职务,起到参谋作用。换句话说,东吴的尚书台并没有实际掌握政权,权力依旧掌握在丞相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