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夏季,朝鲜境内局势已经相当动荡,东南方向的天空中弥漫着火光与硝烟,一场注定会在中日近代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苦战突然爆发。这场战斗表面上看似要拖到第二年春天才最终结束,实际上,战局的走势早在9月中旬就已经显现了出来。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场战斗实际上在9月就已见分晓,后来的进程不过是清军勉强支撑,而日本则像是走了一个形式。虽然说法直白,却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到底是在哪个节点开始崩塌的呢?答案可能与平壤和黄海的战斗密切相关。在这里没有阴谋,只有战斗的结果和战斗数据的展现。9月15日,平壤城内外爆发了决战,这一天对两支主力军队来说意义重大。清军和日军的精锐部队首次正面交锋,李鸿章深知战局的重要性,他的心情紧张而复杂。那些派往朝鲜战场的淮军嫡系,几乎是他辛苦积攒下来的底牌。他心里有过忐忑,但这一次,他已经不敢再有所隐瞒。
战斗的具体细节并不复杂。清军首先在东南船桥一带传来好消息,他们成功将日军的进攻部队逼退,甚至让日军指挥官大岛义昌在炮火中受伤。然而,接下来的骑兵反击却在西南方向遇到了阻力,270多名清军骑兵阵亡。城北的牡丹台成为了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左宝贵指挥的清军虽然努力抵抗,却终究未能守住阵地,他最终在战斗中牺牲。尽管清军的伤亡并未占绝对劣势,但失去了主心骨的情况下,战局的转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双方的杀戮愈加激烈,伤亡也相当惨重。日军的死伤人数超过700人,这个数字在《日本陆军省战报》中有明确记录,成为19世纪末东亚小规模战斗的伤亡纪录之一。尽管清军做出了顽强抵抗,但由于指挥体系混乱,胜负的分界线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平壤城内的堡垒并没有完全被攻破,城里至少还储存了一个月的粮食,援军也正在赶往大东沟。若是分析到这一点,不难发现清军其实并非没有还手之力。补给线、粮草、北洋舰队的支援……若是依靠这些,清军完全有可能坚守阵地,甚至谨慎突围,日军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阻止。 然而,现实却偏离了预期的轨道。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清军指挥官叶志超竟在战斗还未结束、天还未亮时便偷偷带着部队逃跑。这个举动远比战斗本身更加让人震惊。 在9月15日深夜到16日清晨的时间里,清军的溃败更为惨烈。后方的消息传来,日军在荒野中找到了清军的踪迹,数千名清军阵亡,几百人被俘,更多的人则丢弃了武器和粮食。现场的照片非常不堪,士气低落,清军士兵绝望地自缢,有两名士兵甚至用绳子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日军巡逻时发现这些尸体,不禁心生寒意。清军溃逃的惨状完全打破了他们在白天的英勇抵抗。 许多人认为,清军的溃败是出于绝望。平壤城内的粮仓没有被清军带走,山野间丢弃的步枪成堆。追兵紧随其后,四面楚歌,清军无粮无援,士兵们已经没有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对于那些掉队的人来说,站起来再次战斗的勇气早已消失。或许,如果更有勇气,结局可能会不同。但真正的勇气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厚望往往只是外人冷静的推测罢了。 9月15日那一天,清军的表现前后反差太大。白天的激烈对抗让日军的伤亡超过了清军,但到了夜晚,清军却几乎没有抵抗,伤亡几乎为零。没有反击,没有防守,逃兵四散。这个转变并非战术上的失误,而是人心的崩溃,远不是一场简单的失败。 那天夜里,清军的指挥体系彻底崩溃。叶志超发出了撤退命令,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撤退计划。他率先带头逃命,队伍的士气本已脆弱,这一下彻底瓦解。甚至有人传言,叶志超在撤退时甚至连帽子都扔了,悄悄换上便衣,生怕被俘后丢掉官职。面对这样乱作一团的局面,没有人再相信他的指挥。 叶志超的历史评价一向负面。他年少从军,曾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但那些敌人几乎没有反抗能力。在热河,他指挥剿灭金田道教起义军,这场战役实质上只是屠杀了一群手无寸铁的人,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军事才能。直到甲午战争,他才真正面对来自日本部队的生死考验。虽然李鸿章对他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够稳步晋升,但叶志超并未展示出应有的军事能力。面对日本军队的强大火力,他的内心其实早已动摇。 然而,历史往往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叶志超,这是一个过于简单且不公正的解读。清军的高层指挥权从一开始就存在割裂,淮系和直隶系的矛盾不断,左宝贵一死,清军便如同一盘散沙。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支部队是否拥有足够的战斗意志。从那天午后到深夜,答案已经显现:没有。 问题的根源其实回到李鸿章。他是一个聪明人,在战前高声主战,北洋水师出动,淮军嫡系全力支持。但当真正的压力到来时,清朝体制的积弱开始暴露。虽然他曾尝试挽回局面,但身边的亲信并未能够支撑起这场战斗,自己的体制也无法挽救败局。这种无力感,任何分析都无法弥补。 日军的进攻既冷静又高效。他们不断推兵前进,伤亡虽然惨重,但很快就被替换上新兵。指挥官阵亡,后备部队接力,日军追剿溃兵时稳扎稳打,沿途收集战利品。相较之下,清军的溃逃就显得极其荒唐。 日军留下的照片和伤亡名单,成为了这场溃败的证据。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清军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失败的。他们在山野间四散逃窜,途中丢失武器,最终死去,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遗像。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么绝对吗?有人认为,如果平壤的守军能够坚持下去,无论是通过消耗战还是等援军,局面未必就不可改变。北洋舰队正在计划登陆大东沟,丁汝昌带着生力军正朝着那里进发。如果能够守住阵地,再撑几天,局势可能会有转机。谁能知道呢?虽然有些人对此产生了疑虑,但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现实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内忧外患交织,清朝军队的作风一向差强人意,粮饷拖欠,士兵没有归属感,指挥体系混乱。即使李鸿章再有谋略,也无法凭空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丁汝昌、叶志超、左宝贵,这些具有不同性格和战术倾向的人,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步调?指挥混乱,毫无疑问,清军的系统根本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叶志超是在那一夜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