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现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 在寿县东南约三十公里的地方,位于现今长丰县境内,有一个古墓遗址,名为朱家集李三孤堆。此地曾出土过战国时期楚王的墓葬遗物。
这座墓葬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命运。1933年,墓葬首次遭到当地土豪恶霸组织的盗掘,五年后,1938年,墓葬再次被广西军阀武装大规模挖掘。 1933年盗掘过程中,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其中包括鼎、簋、敦、甗、簠等多种青铜礼器,此外还有大量的兵器、乐器、漆器、玉石、陶器和铁器等。 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普遍认定这座墓葬属于楚幽王的陵墓。楚幽王大约葬于公元前228年。 目前,这些出土的文物被分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及其他国内机构,至于1938年军阀盗掘的器物,至今下落不明。 朱家集李三孤堆墓址最早是因一场大洪水暴露了古墓的痕迹。 1931年和1932年,寿县连遭洪涝与旱灾,地方官员以“救荒”为名,组织了规模庞大的盗墓行动。 1933年4月11日起,朱家集地区的朱、庞两大姓族人主导,124人参与了盗挖,直至7月12日才结束,期间挖出了超过800件铜器。 地方政府虽有尝试干预,将大部分青铜器移交给安徽省立图书馆,但盗掘期间,部分文物已经被转卖给古董商,流入市场,散落各地。 1934年11月,中央研究院派出了安徽舒城的李景聃等专家前往现场调查,后来他们撰写了《寿县楚墓调查报告》,并刊登在《田野考古报告》第一期上。 1981年至198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河南淮阳马鞍冢进行考古发掘,推测该墓为楚顷襄王和他的夫人的合葬墓。 马鞍冢由南北两座墓冢组成,南冢设有东西两条墓道,呈“中”字形,北冢只有一条东向的墓道,形状像“甲”字。 但这两座墓都遭遇了严重的盗掘和破坏。 在两座墓的西侧各有车马陪葬坑,南车马坑埋有泥马20多匹、车23辆、旌旗6面,北车马坑则埋有24匹马、8辆车。 这些遗迹为我们了解楚王陵墓的规模和葬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器中,有两件较为重要的器物。 其中一件是楚王酓鼎,1933年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出土。这口鼎高大,带盖,通高55.6厘米,盖内外及器口共刻有66字铭文,器口和盖内还写有“集脰(厨)”两个字,表明这口鼎是属于楚王室厨房的器物。现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 另一口类似的青铜鼎,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形状相似但略矮,通高51.8厘米,铭文62字,内容与前者相近,仅铸工名不同。 这两口鼎的铸造时期是楚幽王熊悍在位时(公元前237—前228年),铸造地点为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 对楚国的考古文化的初步了解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淮河流域,尤其是安徽寿县周边,曾盗掘出多件青铜铜镜,这些铜镜流传至海外,欧美学者认为它们早于汉代的样式,称之为“秦式镜”或“淮式镜”。 1926年,瑞典学者加尔白克在蚌埠工作时,首次将这些出土的早期铜镜命名为“楚镜”。 随着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楚国青铜礼器的研究逐渐深入。 1933年、1935年和1938年,地方豪绅和军阀三次盗掘李三孤堆大墓。由于大量器物被分散流通,收藏和记录也十分零散,出土的文物数量难以精确统计。 根据邓峙一在《李品仙盗掘古墓亲历记》中的记载,出土的文物超过三千件,朱拜石的遗稿《考订寿县出土古器物稿》估计为七八千件,《楚文化考古大事记》则称为四千多件。 这些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涵盖青铜礼器、兵器、量器、工具、玉器等多个类别。 根据统计,李三孤堆大墓中出土的铭文青铜礼器有70多件,其中带有“楚王酓肯”铭文的有1鼎4簠1盘,带“楚王酓”铭文的有1鼎1盘。 当时,学界对楚王的名号有多种解释,“楚王酓肯”被解读为烈王熊元、楚哀王或楚王负刍等多种说法。 而“楚王酓”则几乎被认定为文献中记载的楚幽王熊悍。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墓为楚幽王的陵墓。 对于这些铜器的文化特征,学者刘节通过将寿县楚器与中原器物在形制和纹饰上进行对比,认为“楚郑之风相近”,“楚人之风源于虢郑,广泛流传而不自觉”,并指出楚器与郑器之间有许多风格相似之处。 自朱家集楚器出土后,相关的考古与铭文研究逐渐兴起。 1935年,郭沫若编纂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在日本出版,汇集了大量楚器铭文,丰富了古文字学领域对楚文字的研究。 郭沫若指出,周时期的文化可以分为南北两系,江淮流域的诸国属于南系,黄河流域的则属于北系,而徐、楚则是南系的中心。 楚文化的科学考古研究始于1951年,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发掘了160多座墓葬,其中包括73座战国楚墓。 湖南省博物馆随后又发掘了209座楚墓,并通过出土的陶器首次区分了春秋楚墓与战国楚墓。 1965年末至1966年初,湖北省博物馆在江陵发掘了望山1号和2号墓及沙塜1号墓等中型楚墓。 其中,望山1号墓出土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尽管当时缺少明确的对比资料,墓葬年代的判断存在争议,整体上偏早。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楚国考古年代学的厘定上。 20世纪70年代后期,楚系器物的年代序列逐渐建立。 1975年到1976年,江陵纪南城东部雨台山出土了500多座楚墓,分为七期。 这个阶段,关于大中型铜器楚墓的年代序列逐步得以完善。 1978年,江陵发现了天星观1号墓,墓主为邸阳君番乘。墓中的竹简记录了“秦客公孙鞅问王于纪郢之岁”,公孙鞅即商鞅,活动的年代为公元前361至前338年,墓葬年代被确定为楚宣王或楚威王时期。 1979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现,成为楚国铜器墓年代学确立的重要依据。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墓地发掘出一座中型贵族墓,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