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来说,回忆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呈现形式。在中国的开国元帅中,能够留下完整回忆录的并不多。具体原因各有不同,有些元帅因为在战争年代受到过重创,导致英年早逝;有些则因为特殊历史时期不允许个人写回忆;还有些元帅一生低调,不喜欢将自己的功绩写下来。比如,罗总因长期劳累过度,年仅61岁便去世;贺老总、林总、陈帅和朱老总,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过早离世;刘帅的写作能力很强,但晚年常年卧病在床;叶帅虽寿命较长,却始终低调,不喜欢张扬,虽然去世较晚,但也没有流传下个人回忆录。
在这些元帅中,只有三位留下了回忆录。它们分别是排在十大元帅第二位的彭德怀的《彭德怀自述》,徐向前元帅的《历史的回顾》,以及聂荣臻元帅的《聂荣臻回忆录》。此外,十大将中也有几位留下了回忆录,如粟裕、黄克诚、罗瑞卿、萧劲光、许光达等。开国上将中的回忆录则更多,包括萧克、王平、杨成武、杨得志等人的回忆录,还有王宏坤和陈士榘的著作。至于开国中将和少将,由于晚年环境较为宽松,留下回忆录的人更多。 然而,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原因也很复杂。有些回忆录反映的是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因此未必完全客观;有些为了尊重高层人物,只提亮点而忽略了缺点;还有些回忆录带有纪念性质,有意回避了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而有些回忆录则兼具文学性、史学性和军事研究的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是《粟裕回忆录》。但是,如果要说哪一位开国将帅的回忆录最为畅销,那无疑是《彭德怀自述》。 这本回忆录首次出版是在1981年12月,经历了多次磨难。初版印刷了13万册,但不到半个月就全部售罄,随后加印了200万册,短短几个月销量再创新高,最终突破了290万册。可以说,《彭德怀自述》创下了我军回忆录的销售纪录。很快,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如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等,使得彭德怀成为了跨国界的英雄人物,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数百万读者为之动容呢? 《彭德怀自述》能够长时间畅销,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的诞生背景非常特殊,让人读后感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直言不讳地指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问题,被批判、撤职并被迫离开军界。七年后,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而这本《彭德怀自述》正是在他狱中的八年时间里反复写就的交代材料,这也使得回忆录的内容格外深刻。1974年,彭德怀临终前将自己的回忆录交给了侄女彭钢,并嘱托她转交给黄克诚大将,17年后,彭钢终于找到了黄克诚,在黄大将的支持下,彭德怀的心血之作终于得以出版。 第二个原因是,《彭德怀自述》让读者仿佛听见彭德怀本人在娓娓道来自己的风雨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将帅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延安整风时期,许多将领总结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历,但在长时间的战斗后,能像彭德怀一样回顾一生的几乎没有。而《彭德怀自述》则是彭总为数不多的回顾自我经历的机会,读者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苦。彭德怀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境贫困,早年丧父,母亲早逝,在除夕夜跟着奶奶要饭;为了生计,他曾做过童工,甚至在煤窑中工作过。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造就了彭总坚韧不拔的个性和他一生不变的农民本色。之后的军旅生涯,彭德怀始终处于艰苦的环境中,尤其是在井冈山、长征时期以及抗日战争中的领导角色,都充满了艰难与挑战。第三,书中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传递了彭德怀的精神气节。彭德怀的直率和坚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军功上,更体现在他对组织的忠诚和个人品格的坚守。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的《意见书》让他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但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批判,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即使在遭遇困境时,彭德怀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着松柏般的高洁气节。 《彭德怀自述》尽管只是一部短短的回忆录,但它不仅仅是对彭德怀一生的简单叙述,更是一部充满铁血和忠诚的精神传记。在这本书中,彭德怀对于战争的回忆相对较少,而他对于自己平凡却坚韧一生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这部回忆录成为了彭德怀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了对他伟大人格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