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见传,难掩其锋
由于蜀汉历史资料的缺乏,很多蜀汉人物的事迹并没有被全面记录下来,许多英勇的将领反而名不见经传。尽管如此,蜀汉能够立国四十三年,除了依赖益州的天险,还得益于众多出色的文臣武将。句扶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武将。 句扶,字孝兴,来自益州巴西郡汉昌县,他在战场上非常勇猛,善于用兵,深知战术,曾被誉为名将。然而,尽管他的功绩和声誉并不如同乡的王平那样显赫,但他和王平的名字经常一起出现,评价也常常是“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其中的“王”指的是蜀汉名将王平,“张”是张翼,而“廖”则指廖化。能和这些名将并列,足以证明句扶的能力与地位不可小觑。那么,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又有哪些呢? (二)零星记载,得窥真容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三国志·蜀书》对句扶的记载非常简略。他没有专门的传记,而是出现在《三国志·蜀书·王平传》的末尾,关于他的记载只有短短三十一个字:“初,平(王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 尽管字数不多,但这段话对句扶的评价已经相当高了,尤其是提到他忠勇宽厚、战功显赫,且官职高至左将军,爵位封为宕渠侯,这都足以证明他在蜀汉的地位。 除了《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华阳国志》也零星记载了句扶的事迹。在《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中,提到“平同郡勾扶,亦果壮,亚平,官至右将军,封宕渠侯”。在《华阳国志·卷十二》中,也提到“左将军,宕渠侯勾扶”。 至于《三国志》为何称他为句扶,而《华阳国志》则称他为勾扶,这是因为“勾”字就是“句”的异写,二者没有本质区别,而“勾”在作为姓氏时读作“勾”。 另外,《三国志》中称句扶为“左将军”,而《华阳国志》则写作“右将军”,这显然是《华阳国志》中的错误,原因是该书在不同卷中的记载存在矛盾。因此,可以确定句扶的正式官职应是“左将军”。 《华阳国志》中还对句扶有一段评价:“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这段话表明,句扶与马忠、张嶷、王平等人并列,可以看出他的地位非常重要。 (三)位不寻常,能力出众 句扶的地位可以从他的官职和爵位中看出。首先,作为“左将军”,在蜀汉的武将中,这个职位属于高级职务,位居三公级别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更高级别将军之下。 左将军的职务非常重要,并且通常不会轻易授予他人。刘备曾担任过左将军,后来为了避免重复,一般只有具备特殊身份或者有重大任务的人才能获得这个职位。能够担任左将军的,都不是等闲之辈。 例如,马超、吴懿、刘备的大舅哥吴懿、原丞相府长史向郎等人,都曾担任过左将军。由此可见,句扶能够担任左将军,说明他的能力和地位非常突出。 (四)县侯加身,位冠朝堂 除了担任左将军外,句扶的爵位“宕渠侯”也反映了他在蜀汉的显赫地位。宕渠侯是县侯,在蜀汉的爵位中,县侯高于亭侯、乡侯和没有封地的关内侯,因此,获得宕渠侯封号意味着句扶的地位非凡。 在蜀汉的高级武将中,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与宕渠侯相提并论。例如,吴懿、吴班、王平、马岱等人也曾担任过类似的爵位。 当吴懿于建兴十五年去世后,吴班和马岱也相继去世,蜀汉的县侯数量大幅减少,直到延熙元年。因此,能够获得宕渠侯这一封号,足以证明句扶在蜀汉的地位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