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大规模攻城的壮烈场面,画面通常充满了鲜血和英雄气概。通常,最先发起进攻的士兵必须面对高耸的城墙,依靠梯子攀爬而上,他们所遭遇的危险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战法似乎是极其自杀性的。可是,为什么古代人会甘愿采用如此惨烈的“人海战术”,去迎接死亡,而不选择更安全的远程武器,如火箭,或者挖掘地道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电视剧里展现的攻城场面,与古代实际战斗中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在长期的战乱中,几乎所有的城池外围都有护城河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这些护城河通常宽达30米,深度在四到五米之间,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而在城池内部,防御设施同样不容小觑,城墙被修建得又高又坚固,几乎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堡垒。此外,城市的出入口相对较少,大型城市一般有四座城门,而小城市甚至可能只有一座门可以进出。战斗爆发时,城中的士兵往往会在城墙上严阵以待,全力防守,竭尽所能抵御外敌的入侵。那么,为什么火箭这种远程武器,无法有效应对攻城之战呢? 在古代,虽然弓箭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射程和威力都相对有限。当城下的士兵向城上的守军发射箭矢时,造成的伤害非常有限,这样的攻击几乎无法动摇敌方的决心。相反,处于高处的守军可以利用有利的地势进行有效反击。因此,即使敌人尝试用火箭进行远程攻击,这种方法也难以构成真正的威胁,攻城的士兵在激烈的战斗中,几乎看不到来自城外的火箭能够对城墙上的守军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那么,为什么挖掘地道作为另一种攻城策略,也行不通呢?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古代的城池大多位于广袤的平原上,缺乏隐蔽的地方来挖掘地道。因此,敌军很容易发现挖掘的动静。尽管早期的城池大多是用泥土建造的,但城墙的基础部分通常是由石头和夯土等坚固材料构成的,因此通过挖掘地道进入城内几乎不可能成功。想要在敌军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精准地打通城墙,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挖掘地道这一方法,注定是一个消耗巨大而成果微薄的困难工程。
因此,古代的士兵们往往不得不用生命来填补战争中的空缺。他们勇敢地冲锋在前,背后有着多种原因。一部分士兵是因为受到利益驱动,奋勇杀敌;另一些则是身不由己,他们若不主动进攻,就可能违抗军令,面临死刑的威胁。还有一部分士兵,是因为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被迫投身战斗。在一些将领眼中,牺牲部分士兵以换取城池的占领,可能是一个经济上看似划算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