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无疑是四大名著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远超《红楼梦》。尽管《红楼梦》在中国的文人圈内极具声誉,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较为有限。而《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物形象的简化和世俗化。普通百姓要了解历史并不容易,尤其是正史内容复杂且枯燥,难以引起兴趣。
这本小说通过将人物性格和行为标签化,虽然有不少批评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但正是这种简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三国演义》能够深入人心并流传下来。如果人物的性格刻画过于复杂,缺乏鲜明标签,其实对广泛传播是不利的。 以刘备为例,他的性格最大标签便是仁。这与历史上的刘备基本吻合,但我们不能忽略刘备身处乱世,并且是统兵打仗的将领。在战争中,他曾亲手杀过无数敌人,单单用仁字来概括他的人物形象显然是不全面的。为了突出仁的形象,《三国演义》故意歪曲了历史中一件事件——张飞鞭打督邮。实际上,这件事是刘备做的。罗贯中将这件事归咎于张飞,一方面是为了突显张飞的鲁莽与直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衬托刘备的稳重和隐忍。 这种修改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但也抹去了刘备一方面的血性与勇气。事实上,刘备不仅勇猛且富有谋略,他曾是安喜县的县尉,负责地方治安。在鞭打督邮的事件中,刘备的行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他是将督邮赶出了安喜县,另一方面他也解除了自己的印绶,表明他决心不再做这种卑微的职务。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血气方刚,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绘成张飞的行为。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鞭打督邮呢?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乱伦问题。我们要知道,乱伦在古代并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它更广泛地指代所有违反伦常的行为。鞭打督邮的行为与乱伦有什么关联呢?我们首先得了解督邮这一职务的性质。 中国古代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地方官员,另一类是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监察官。监察官通常资历较浅,年龄较轻,敢于冒险,敢于得罪人。因为他们的身份通常来自上级,地方官员对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格外恭敬。然而,正因为这些监察官年轻,且缺乏实权,他们的行为常常容易引发地方官员的不满。 刘备鞭打督邮的原因之一,便是东汉朝廷的不公正。黄巾之乱刚刚平定,朝廷却派出监察官来找地方官员的麻烦,这无疑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督邮作为一个年纪轻、资历浅的监察官,其行为也引发了刘备的不满。督邮对刘备的挑衅让他非常愤怒,决定教训他一番。这里面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古代官场中的尊卑观念。陶渊明的故事便可以作为例证。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了官职。有人会问,为什么陶渊明会因让他穿戴整齐去见督邮而辞官?这显然与古代官员间的上下级关系有关。陶渊明觉得让他穿戴整齐去见一个年轻的督邮,是对自己尊严的极大侮辱。这种思维根源来自于儒家对上下尊卑的理解,而督邮作为一个年轻且地位较低的官员,他本应该服从而非要求下级官员行礼。 这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与法家政治理念之间的冲突所在。在面对是否低头行礼或是挂印辞官的选择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抉择。这种历史与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