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坚守初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些人因屡立战功而逐渐迷失方向,最终失去党籍,默默无闻地离开历史舞台。尹先炳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一、黑水河崭露才能 尹先炳出生于1915年的湖北汉川,家境贫寒,早年几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15岁时,他毅然加入红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做起,凭借参与战斗的次数和立功表现,一步步升至游击总队副司令员。然而,在部队领导眼中,他虽勇猛作战,却不拘章法。直到他指挥的黑水河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才真正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获得更多关键任务的委任。 1940年,按照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晋西游击队总队北上,肩负保卫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尹先炳决定率主力进攻马岭。然而马岭守军人数众多,多次进攻均告失败,他不得不将部队撤回至平缓地带安营休整。
在战斗总结会上,尹先炳召集营以上干部分析失败原因。会议尚未结束,日军炮弹便从空中呼啸而过,落在营地南侧空地上。尹先炳勃然大怒,对干部们说:我还没找他们算账,他们却先来挑衅,看来这次会议开不下去了。随后,他宣布会议暂时停止,并派出侦察员探查敌情。 侦察结果显示,日伪军可能沿黑水河西进,意图侵犯根据地。黑水河地势险要,是伏击敌军的绝佳地点。为了保护根据地,尹先炳决定在此设伏正面迎敌。他将作战计划上报司令员王树声,王树声当即批准。 在作战安排中,一个连在黑水河东侧佯攻,一个营在西侧正面阻击,两个营绕至敌后实施攻击,其余部队灵活机动待命。战斗打响后,经过六小时激烈交锋,歼灭伪军200余人,日军1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次胜利充分展现了尹先炳的军事才能,他随即被升任十一旅旅长,归129师指挥。从此,他在根据地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持续反扫荡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二、元帅教导 抗战胜利后,国内迎来短暂和平期,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签署前维持表面和平。1945年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进行军队改革,尹先炳调任第二旅旅长,直属司令员仍为刘伯承。为了确保军队调整后的战斗力,刘伯承亲自巡视各旅,首站便是尹先炳所在的第一纵队第二旅。 刘伯承到部队后,按惯例听取尹先炳汇报部队情况,却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尹旅长,你说,一个班的士兵能打一个军吗?尹先炳从未考虑过此问题,只能老实回答:司令员,这个问题我没想过。他的诚实让刘伯承哈哈大笑,并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能打!关键在于斗志。一旦战士无斗志,哪怕一个班也打不过敌军;若斗志高昂,勇者无敌。不过班不能硬拼一个军,要攻击敌辎重,损兵少而胜,这是完全可行的。这番话让尹先炳深受启发,他在日后作战中始终铭记斗志的重要性。 同年10月25日,战争再次爆发。一纵一旅在崔曲被国民党军包围,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命令尹先炳率二旅救援。他迅速分析形势,制定歼灭国民党精锐106师,解救一旅的作战计划,同时协调三旅协助。二旅士兵斗志昂扬,在整整一天一夜的进攻下,106师全军覆没,一旅危机解除。三、一军之长 1949年2月19日,中原野战军重组,尹先炳担任十六军首任军长,首要任务是指挥十六军横渡长江。在他的周密安排下,4月21日,十六军发起渡江战役,半小时后,第一批突击队成功击退岸边守敌,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 渡江前,尹先炳连续七天七夜未眠,到达对岸后晕倒,直至次日才恢复。醒来后,他立即投入紧张作战,指挥部队一路追击国民党残部,共剿灭1.5万人。作为十六军军长,他因仍在西南作战而未能参加开国大典。1949年底,成都和平解放,尹先炳刚想稍作松懈,却被新的重任压在肩头。 1950年1月,他被任命为贵州军区副司令员,同时兼任十六军军长,主要任务是剿匪。但尹先炳对贵州匪患存有轻敌思想,认为五万兵力足够集中剿匪,未料轻敌带来严重后果。贵州军区司令杨勇在返程途中遭遇土匪袭击,幸有警卫队护驾,否者后果严重。事件后,军区上下放下轻敌念头,布兵围剿,经过十个月努力,贵州匪患得到彻底解决。 四、将军变大校 朝鲜战争爆发后,十六军奉命入朝作战,武器装备现代化已达高水平。尹先炳率军上阵时,中美双方开始停战谈判。他清楚美方借停战调兵的意图,于是亲自指挥攻击美军38团驻守高地,仅两小时便将其击溃。高地被占后,他请求继续进攻,但因双方已签署《停战协议》,命令他原地待命,朝鲜战争基本结束。 连续胜利让尹先炳开始骄傲自满,逐渐丧失党性,生活腐化。延安时期党中央为放松干部神经,每周安排一次跳舞活动,而尹先炳却沉迷其中。他甚至将女秘书调入朝鲜做舞伴,并出现生活作风问题。组织发现问题后,立即调回国内审查,他无法推诿,被降为副军长。 1955年,授衔时本应获得少将军衔的尹先炳因作风问题,仅授予大校军衔,成为所有军长中唯一未获将军衔者。一年后,他被开除党籍,调往后勤工作。1983年2月,因老战友杨勇去世而悲痛,尹先炳辞世,享年68岁。 结语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尹先炳在抗战时期深受刘伯承元帅教导,屡次立功,深得信任。但世事无常,曾经贫苦出身的孩子在权力面前迷失,最终腐败堕落。如果他能廉洁自守,本可成就更高辉煌,但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