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94年的秦晓妍小时候是体校的短跑运动员。后来因为总是在家门口的小公园看人踢野球,慢慢地喜欢上了足球,和大自己好几岁的小哥哥们玩成了球友,11岁正式踢了青岛市第一届运动会足球比赛,先后选上了青岛市市队、山东省省队。
初中开始踢足球,练了15年体育,参加过校长杯、区长杯、市长杯、省锦标赛、省运会、全国锦标赛……2021年退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秦晓妍辗转做了基层的足球教练。先是在青岛市高级实验中学任教,后在青岛市太平路小学执鞭。
作为一名驰骋职业联赛多年的足球运动员,秦晓妍的青春岁月里只有三个关键词:汗水、输赢、队友。
从职业赛场走向校园训练场,秦晓妍称自己最大的心态转变是,从关注个人表现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从奔跑者到引路人”是她对自己角色变化的定义,“以前踢球的时候只想着赢,但是现在做教练,才明白‘培育’比‘获胜’可能更不容易。”
基层足球教练员的教育目标远不止技术。教练员要培养的是孩子们的球感、基本意识、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技术上,注重基本功;意识上,培养比赛阅读能力和决策能力;纪律上,强调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上,通过分组对抗和团队活动,增强凝聚力。”
“情绪引导也很重要。”孩子会有脾气、会畏难、会自私,这时教练不能光吼。“我常蹲下来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
新生代教练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孩子足球生涯乃至人格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只是教踢球,更希望孩子们在享受足球的同时,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与团队共处,希望孩子们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及带队参加“全球3v3足球世界杯”少儿组比赛,秦晓妍回忆,最让她难忘的是有一次,赛前并没有制定必须夺冠的目标,只希望孩子们把训练中的配合打出来,享受比赛,就是成功。但那场比赛,他们最终捧起了冠军奖杯。秦晓妍总结,取胜的关键并非某个球员的个人能力,而是“团队信任与战术执行”——孩子们在场上不断呼应、补位,甚至会在丢球后第一时间互相击掌、鼓励。
“有一个瞬间我至今难忘:我们最矮小的队员在关键时刻封堵了对方的射门,然后全队冲上去拥抱他。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输赢,而是足球带给他们的勇气与联结。”
秦晓妍认为,当前中国足球青训最缺乏的并非技术或资源,而是“持续的科学培养体系和耐心”。“太多人急着要成绩,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青训不是‘采矿’,而是‘种树’。”我们期待孩子们不仅能在技术上有所提升,更能在品格上得到锤炼。将竞技精神融入体育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拼搏、坚持和尊重。
“我不要求他们个个成为球星,但希望他们因为足球而变得勇敢、有担当、懂得合作,我希望通过足球教育,培养出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团队精神的新一代。”
谈及“快乐足球”与“竞技成绩”之间的平衡,秦晓妍认为:“没有快乐的足球是机械的,没有目标的快乐是空洞的。教练员要做的是在快乐中植入追求卓越的精神——赢要开心,输要坦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竞技精神不只是争第一,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点。”这是秦晓妍想传递给每一个孩子的信念。(来源:信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