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事实上,日本早在1931年就已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许多历史爱好者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日本在北洋政府时期没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而是等到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才开始行动?这个问题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本的雄心和当时的国力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意识到,若要发展,必须实施大陆政策,即征服东亚大陆,推行殖民扩张。然而,这一计划无法仅凭空想实现,必须依赖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然而,日本当时的经济非常薄弱,工业体系也缺乏资金支持,因此仅凭当时的国力,这一雄心其实难以实现。
在甲午战争之后,韩国曾尝试模仿日本的做法,计划通过攻占东北地区来复制日本的成功,结果被清朝军队轻松打败,不久后韩国也被日本吞并。事实上,日韩两国的目标相似,但结局却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得到了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支持,而韩国缺乏这一有力的外部支持。 接下来,日本的崛起得益于英国的支持。就像很多人的命运一样,国家的运势也与外部因素紧密相关。日本能在近代东亚崛起,离不开英国的支持。在英国的推动下,日本先后与清朝爆发甲午战争,并与沙俄爆发日俄战争,逐渐确立了新兴列强的地位。甲午战争让日本获得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日俄战争则巩固了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然而,对于英国等西方列强来说,他们的支持仅限于日本成为制衡沙俄的力量,如果日本试图打破这一平衡,西方列强显然不会袖手旁观。而且,即便日本能够战胜清朝,但当时的日本实力还不足以吞并整个中国,因此在之后的几年里,日本采取了分化中国的策略。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焦点集中在欧洲,导致西方列强没有精力顾及远东局势,给了日本行动的机会。此时,日本向袁世凯施压,迫使其同意《二十一条》,并在对德宣战后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青岛,将山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尽管中国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日军欲全面侵华也并不现实。一方面,中国面积广大,另一方面,日本当时的综合国力尚不足以发动全面战争。此外,1920年代,日本的文官政府也担心全面侵华会将其拖入一场长期战争,且需要考虑西方列强的态度。因此,尽管日本有侵略的野心,但在北洋时期并未发动全面战争。 随着南京政府的成立以及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重创了本就疲弱的日本经济,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想逐渐抬头,文官政府的高官也接连遭到暗杀,而日本最高决策层对军方的态度则愈发默许。这导致了日本的决策逐渐失误,并最终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由于南京政府的软弱反应,日本得以毫无阻碍地完成了对东北的占领,并通过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增强自身实力,这为后来爆发的七七事变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全面侵华的初期,日本的进攻如同势如破竹,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1939年以后,日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深刻的战争泥潭。特别是在美国断绝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后,处于困境中的日本最终在1941年发动了珍珠港事件,试图打破西方列强对其资源封锁,然而这一决策也加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