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有人认为他缺乏大局观,举例来说,他曾火烧秦宫、坑杀20万秦卒;也有说法认为项羽不懂得如何用人,像韩信和彭越这样的军事和政治人才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有人指出,项羽虽然在军事上非常出色,但他的政治眼光却过于狭隘,尤其是他在分封诸侯、诛杀义帝方面的做法。甚至有些人开玩笑说,如果项羽生在现代,他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企业老板,尽心为公司付出,却忽视了那些忠诚努力的员工,反而对从大公司跳槽而来的员工给予厚待。就像我们对亲人吝啬,对外人却慷慨,这种做法注定让他无法成就大业。 这些观点虽然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未必完全正确。比如,白起也曾坑杀过40万赵卒,而项羽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而像华为裁员、招募新员工的事情,最终还是受制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项羽的集团同样并不缺乏人才。因此,仅凭这些表面现象来评价项羽的失败,未免有些过于片面。
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得罪了张良,一个当时在谋略方面极具影响力的智者。如果当时项羽没有得罪张良,或许今天我们会称他为“楚霸皇”,而不是历史上的一代失败者。 项羽本身对计谋和智谋并不看重,他一直认为“力大者胜”,他坚信只要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任何计谋都不值一提。但恰恰是张良打破了他这一信仰,向他展示了谋略的巨大威力。张良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家族荣耀延续了几代人,祖父和父亲分别都曾担任韩国的国相。然而,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家国破败,张良心中的仇恨如烈火般燃烧,他立下誓言,要复仇——要灭秦始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良与一位因秦始皇而失去未婚妻的壮士密谋刺杀秦始皇。但遗憾的是,这次刺杀未能成功,张良因此隐匿身份,等待复仇的机会。在这一隐匿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高人,送给了他一本兵书《素书》,这本书使得张良的谋略大为提升,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张良苦心钻研《素书》的同时,秦始皇突然去世,秦二世即位,陈胜吴广发动了起义。张良意识到灭秦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与刘邦等人相遇,并决定支持刘邦,因为他认为刘邦是最有可能实现复仇的人。最终,刘邦和项梁的阵营结合,张良也借此机会接触项梁,并借兵攻打颍川,打算复兴韩国,并提议立韩王成。项梁同意了张良的提议,张良对此感激万分。 然而,张良的军事才能有限,单靠谋略无法改变战局,最终他还是依赖了刘邦的军力,才得以成功复国。为了报答刘邦,张良协助他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宛城,并帮助刘邦顺利灭秦,为韩国复仇。 之后,张良曾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躲过了致命一劫,并认为自己已尽了职责。他心里依然挂念刘邦,想要继续帮助他,但同时也更渴望复兴家族荣耀。于是,张良最终决定支持韩王成,并逐渐放弃了对刘邦的直接辅佐。 然而,项羽由于韩王成没有出兵攻打刘邦,愤怒之下将韩王成处死。此举彻底断送了张良复兴家族的计划,最终迫使张良回到了刘邦身边,决定帮助他一同击败西楚。此时,如果没有张良的谋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可能难以脱险。试想,如果没有张良的帮助,刘邦能否解除韩信的兵权?能否迫使韩信重新招兵买马?如果没有张良的建议和指引,刘邦能够遵守鸿沟之约吗?如果没有张良的谋略,刘邦可能早已死于项羽之手。因此,项羽最大的致命错误就是不断得罪曾经的朋友,尤其是像张良这样的关键人物,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