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识字的过程,避免成为文盲,更重要的是能够分辨是非对错。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读书还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增加竞争力,因为学识和能力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范进因为中了举人而精神失常,许多人都觉得他不应该如此激动。然而,当我们了解了范进的过去,便会发现他那时的疯狂反应并非没有道理,完全可以理解。 从古到今,大部分人只知道范进因中了举人而精神失常,但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之后的人生如何发生了逆转,特别是他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实现的,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了士人通过读书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读书人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从明清时期开始,科举考试逐渐演变成了一条通向仕途与财富的捷径。许多人希望通过科举一举成名,改变自己命运,走向高官厚禄。 富裕家庭希望通过科举来延续家族的荣光,而贫困家庭则寄希望于科举能够改变几代人的贫困命运。范进就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直到年过五十才考中举人,终于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这一路的艰辛努力,最终换来了命运的转机。 然而,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像范进一样幸运,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未能金榜题名。即使科举没有成功,贫富家庭读书人的命运差距依然显而易见。 富贵人家本身就拥有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能支持家族成员学习,并且能够请得起名师教授。即使子弟屡次考试失败,家族的财富也能确保他们一生安逸,不必为生计发愁。而贫穷家庭则不同,他们要靠长时间的劳作,挣取微薄的收入来负担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成年十几年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支持一个孩子读书意味着家庭经济压力更大。读书的成本不小,从学费到书本、文具等,每一项支出都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如果家中的孩子能够顺利通过科举,命运或许会迎来转机,甚至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如果屡次失败,贫困家庭的生活只会变得更加艰难。 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二十岁起,他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多岁才考中秀才,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举人。虽然经历了无数次落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令人钦佩,而在他考中举人之前,家庭的生活可谓困苦不堪。中举前,家里只有一间破旧的房子和少量的田地,范进作为读书人并不务农,家里的生活完全依靠老母亲和辛勤的妻子支撑。 在那个时代,贫困家庭的生活异常艰难,既要支撑一个读书人的学业,又要承受贫困带来的巨大压力。范进一家的经济状况极为紧张,偶尔能够吃上一点肉,还是靠着屠户岳父的资助。岳父不仅经常给范进家里提供金钱帮助,还时常对女婿的屡试不第表示失望和愧疚。 由于范进屡次失败,家庭生活十分困顿,邻里乡亲往往对他嗤之以鼻,甚至连岳父也对他冷嘲热讽。每次参加考试,范进不得不向岳父求助路费,而岳父总是拒绝,并讥笑他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在这种种压力下,范进决定孤注一掷,用家中仅剩的积蓄再度参加考试。如果这次依旧不行,他或许就真的会放弃。 谁能想到,这次考试,范进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了梦寐以求的举人。当这个好消息传到家里时,范进兴奋得几乎失去理智,甚至因为过度激动而发疯。幸好岳父及时一巴掌打醒了他,让他恢复了冷静。 然而,好不容易考中的范进很快就遭遇了一个更大的打击——他的母亲听到他终于考中了举人后,因为过度高兴而去世了。虽然范进十分悲伤,但他安慰自己认为母亲是因为欣慰而去世的。为此,他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丁忧三年后,再次赴京考试,这一次,他顺利考中了进士。随后,他被朝廷任命为官职,并且通过几年辛勤努力,最终升迁为正四品的通政。 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邻里乡亲纷纷对他刮目相看,曾经看不起他的岳父也开始对他恭敬有加。许多乡绅和富豪们前来拜访,送来礼物和财富。范进的生活不再为钱发愁,他得到了一所大宅子,虽然没有奢华的装饰,但相比之前破旧的房子,已经大不相同。 经过多年的努力,范进不仅学识出众,而且为人谦逊,品行端正。他没有忘记曾经与他共度艰难岁月的妻子,一直将她带在身边,悉心照顾,直到她晚年。而对于岳父,他始终恭敬孝顺。范进的品德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最终晋升为正四品官职,享受了富贵的晚年。 范进中举的消息,无疑是他和他的家庭一生中最大的喜事。虽然中举后,他的失控表现有些过火,但了解他的过往,我们不难理解他的激动。经过多次失败、生活贫困,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范进的情绪已压抑得太久。当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目标,自然很难抑制内心的激动。 与那些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的幸运儿相比,范进的前半生可谓坎坷艰难,但他比那些终其一生都未能考中功名的读书人幸运得多。如果没有科举制,范进可能一生都活在贫困中。但凭借他的坚持与才华,最终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改变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