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三国机密》里,剧情延续了《三国演义》的经典设定,将董承刻画成一位对汉室忠心耿耿的肱骨之臣。他与汉献帝暗中密谋,企图刺杀权倾朝野的曹操,然而计划败露后,董承惨遭杀害,就连怀有身孕的女儿董贵人也未能逃脱厄运,香消玉殒。这起震惊朝野的事件,在史书上被称作“衣带诏事件”。尽管电视剧这般演绎,但历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始终存疑。那么,为何“衣带诏事件”的真伪在历史上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再者,此事件发生后,曹操为何没有直接对汉献帝痛下杀手呢?
关于“衣带诏事件”,诸多史籍均有相关记载,以下是几处关键描述:
透过这些记载,历史学者们大多认为,所谓的“衣带诏事件”或许并未真实发生。为何会有这样的推断呢?最早成书的史书《三国志》,其记载最具参考价值。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辞受”一词表明,董承并非实实在在接到了献帝的密诏,而只是他对外宣称如此。也就是说,“衣带诏事件”更像是董承自己炮制的一个噱头。
那董承的话可信度几何呢?显然,其可信度极低。要知道,董承实则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残余势力,他背后的集团属于西凉系军阀,与忠诚于汉室并无关联。历史上的《资治通鉴》对“衣带诏事件”提出质疑,甚至将“辞受”直接改为“称受”,尽显怀疑态度。而《后汉书》虽也有相关记载,但它成书时间较晚,且对曹操的描写常常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所以其参考价值远不及《三国志》。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曹操最初迎接献帝时,二人关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处于一种既合作又相互利用的状态。曹操自然不会容忍董承刺杀自己,毕竟他需要献帝的支持。这便是曹操未对献帝动手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所谓的“衣带诏事件”极有可能是董承为达目的而自行编造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即便洞察其中端倪,也不会轻易对献帝采取极端行动。更何况,献帝对曹操而言,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稳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尽管汉室已然衰微,但尊崇君主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曹操需要献帝名义上的支持,以此平衡自己的政权。
最后,倘若曹操杀害献帝,不仅会丧失“奉天子”这一旗号的合法性,还可能激起其他诸侯的强烈反抗。若献帝死于曹操之手,其他势力必然会另立新的傀儡皇帝,以此为借口挑战曹操的统治。因此,无论从政治利益还是现实考量出发,曹操都不可能轻易对献帝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