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留下的遗诏中提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必能克承大统,继皇帝位。这表明,康熙帝选择了自己的四子胤禛继位。作为胤禛的生母,乌雅氏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她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大家在看清宫剧时,常常会看到妃嫔们为了争宠,争取儿子们的皇位而暗中较量。比如《甄嬛传》中的皇后宜修,以及《康熙王朝》里的惠妃,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皇帝,自己能因此荣登太后宝座,安享晚年。可是,乌雅氏的举动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她不但为康熙的去世痛哭流涕,还一度提出要随皇帝殉葬,甚至连食物都不吃、不喝。她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做皇太后呢? 当雍正劝她放弃殉葬的想法后,乌雅氏并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又开始与雍正作对。她拒绝参加雍正的登基大典,不愿搬到宁寿宫居住,也不肯接受太后的尊号。这些举动本已够令人费解,然而更令人大吃一惊的是,乌雅氏居然公开质疑:先帝真的把皇位传给胤禛了吗?我怎么从没想到?作为新帝的母亲,乌雅氏的质疑显然给外界带来了疑云。
其实,乌雅氏怀疑雍正继位的真正原因,源于她认为康熙帝可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胤禵,而非雍正。关于雍正继位的种种说法中,确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康熙可能会将皇位传给胤禵:雍正皇帝的遗诏中提到传位于四子而不是传位十四子,这让人怀疑雍正是否篡夺了胤禵的皇位。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康熙曾经封胤禵为大将军王,但这个封号实际上只是虚设,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反而可以看出康熙并未打算将皇位传给胤禵。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弟,比雍正小十岁,雍正十岁时,胤禵还只是一个婴儿。兄弟俩年龄差距如此之大,自然没有很多共同话题,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禵和雍正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甚至成了竞争对手,互相争夺皇位。 而且,雍正和胤禵并不是在同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雍正出生时,乌雅氏并未得到高位,因此不能亲自抚养他,雍正是在孝懿仁皇后膝下长大的。而胤禵则是乌雅氏最宠爱的儿子,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他身上,这使得雍正渐渐感受到母亲对他的冷淡。 更为显著的是,胤禵和雍正虽为同母所生,但实际上,雍正与胤禵的关系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雍正自幼由养母抚养,因此他与孝懿仁皇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胤禵则与其他兄弟,如胤禩、胤禟等人关系更加亲近。 至于乌雅氏怀疑康熙将皇位传给胤禵,主要源自康熙确实对胤禵十分宠爱。从少年时期开始,胤禵便常常陪伴康熙出巡,享有特殊的待遇。康熙对胤禵的关爱,甚至到了一种虚荣的地步,例如康熙曾赋予胤禵支取官物的特权,并且在他出征西北时给予了极高的待遇。 这些种种待遇,让许多人,包括乌雅氏,产生了康熙或许真想把皇位传给胤禵的想法。然而,康熙心里清楚,他更看重的是雍正,而不是胤禵。 胤禵的确有当太子的野心,而康熙对于胤禵的期待和安排,实际上是让他能出征西北、处理边疆事务。这一切并非意味着康熙准备将皇位传给他,而是为了让他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胤禵从康熙那里得到的并非是直接的权力,而是一种虚荣的象征—名为大将军王的爵位,实际上并未赋予他实权。 当胤禵的出征计划开始时,康熙安排了周全的事宜,但这一切都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并没有真正改变胤禵的地位。即便胤禵被赋予了许多荣耀和殊荣,也无法改变他只是一个贝子的事实。清朝的封爵制度非常严格,亲王需要拥有完整的封号,然而康熙并未给胤禵封号,这也说明了他对胤禵的定位仅仅是一个贝子而已。 虽然康熙曾因胤禵出征西北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他始终未将其视为未来的继承人。对于胤禵来说,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空中楼阁而已。康熙并未准备将皇位交给他,尽管胤禵曾通过各种手段,如招揽人才、提升自己的声望,来为自己的太子之位铺路。 然而,胤禵的一些行为,尤其是他在外征期间的种种不端行为,彻底让康熙对他失望。胤禵开始在手下索贿,名声大跌。康熙自然不会把如此庸碌的儿子当作继承人,最终,胤禵的梦想注定破灭。 总结来说,关于雍正继位的争议,实际上是源于胤禩集团的不满,他们认为胤禵才是康熙的宠儿,而雍正篡位的说法,也正是胤禩集团故意散布的谣言。至于遗诏中传位于四子而非传位十四子的说法,只不过是清朝文书的标准称谓问题,而非篡改遗诏的证据。因此,雍正的登基并非篡位,而是康熙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