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为了加强对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的领导工作,上级决定从全军选拔一些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的军职干部,作为副总长和总政副主任的后备人才。这一决定引起了不少关注。 舟山基地的司令李静和政委张逸民都在此次考察名单之中。李静的军旅生涯始于1938年,经过多年的锤炼,他逐步晋升,担任过师长、副军长和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等职务,最终在1968年调任舟山基地司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静表现出色,屡次获得战功,展现了他的勇气与指挥才能。
张逸民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年轻干部代表,曾从陆军转到海军。在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里,他参与指挥了六场海战,取得了显赫的战绩,逐渐成为和平时期的英雄,深受部队的尊敬。从1955年担任连职开始,张逸民一路晋升,于1968年成为舟山基地的政委。尽管当时他只有40岁,但在军中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正常的晋升标准,四十岁能够担任师级职务已是非常优秀,但在任何军队中,能够担任正军职的四十岁干部更是凤毛麟角。 到了1960年代末,军队中的干部逐渐老龄化,急需新鲜血液来注入,培养年轻干部到关键岗位上历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干部年轻化”的口号,但“老中青结合”的理念自1969年以来开始广泛传播。在这次选拔中,张逸民的资历符合要求,而他年仅42岁,正是充满潜力的年纪。 总政治部在各个军种的考察活动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海军,还包括空军、陆军等多个单位。某天,工作组十余人突然来到舟山基地进行考察,李静和张逸民并不清楚具体的考察目的,工作组只是告知他们来了解干部的现状,并没有要求他们做特别准备,也不需要陪同。 工作组在舟山基地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考察,期间与李静和张逸民多次交流和会面。等到工作组结束考察后,李静和张逸民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成了这次选拔的重点对象。他们被告知,此次考察的目的是选拔那些有实战经验且在部队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作为副总长和总政副主任的人选。 从张逸民的背景来看,他的条件非常具竞争力,毕竟他在六场海战中击沉了三艘敌舰,并打伤了另一艘。工作组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工作组离开后,这一选拔事项逐渐被冷落,未再引起太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