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反复无常的人很难有好的结局。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这样认为:做人不彻底的人,大概率没啥好下场的。
比如1950年的时候,就有个投降的国民党军的军长,在投降之后又想叛乱,最终把自己给坑了。
这个军长叫孙进贤。
1、孙进贤进入包围圈
孙进贤在国民党的军事历史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老兄是在1949年的年底才被提拔成军长。那时候中国的大部分省份都解放了,新中国也已经成立了。并且国民党的优质将官不是进了功德林就是死在了淮海战场上。所以,本着矮子里面拔高个的情况,孙进贤被提拔做了军长。
孙进贤当军长那会儿已经是1949年了。孙进贤的部队本来在川南。但随着解放军进入川南,孙进贤的部队撤退到了云南。之后云南的国民党军眼看局势对自己不利——因为滇军在云南省当家人卢汉的主持下宣布起义。所以部分继续打算跟着老蒋干的国民党军图谋讨到缅甸。所以这部分国民党军指令孙进贤带兵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到缅甸。不过在具体执行方面,孙进贤选择让自己的部队加快跑路,让其他的国民党军队当炮灰,拖住解放军。
孙进贤自我感觉自己的计划很得意。结果还是在率部出逃的过程中,进入了无量山我军的包围圈。
孙进贤于是和我军交战,双方打了大概一星期,孙进贤忐忑起来: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解放军的援兵赶来,自己的部队想要脱身就难了。于是孙进贤产生谈判想法。
2、孙进贤投降
其实当时包围孙进贤部队的解放军情况不占优势:当时包围孙进贤部队的解放军只是地理优势占优,但兵力方面,其实是解放军的一些地方武装和民兵组成的,满打满算也就四百人左右。而孙进贤的部队虽然也是空壳军(一个军,完全建制最起码得三万人以上),但实际上也有三千多人。而双方之所以能保证对峙均衡,就是因为解放军的部队地形占优,而孙进贤的部队军力占优。
终于到了对峙第八天,孙进贤考虑谈判。于是孙进贤派人联系对方解放军的部队首长——周学义。
当然周学义也清楚自己的这点部队无法吃掉孙进贤的部队。所以也同意谈判。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孙进贤决定率部投降。
不过,等到孙进贤的部队完成缴械以后、了解到周学义的部队只有四百多人的时候,顿时后悔不已:早知道解放军就这么点人,自己就率部强行突围了。没准现在早就到缅甸了。
3、孙进贤被处死
其实人就怕想不开。俗称叫思想钻牛角尖。
孙进贤在经过懊悔思想的驱动下,决定在投降第三天的时候,联系自己的旧部重新抄家伙起来造反,然后跟着自己去缅甸。
不过,孙进贤发现,自己的号令,压根没几个人愿意执行:原因很简单,当时国民党的打牌军,大部分当兵的都是国民党当年抓壮丁才被迫当兵的。他们多数人还打算等着接受改编以后申请退役回家种田,所以普遍不愿意和孙进贤扯淡。
并且,孙进贤的行为也被我方知道。而我方事后也认为孙进贤在历史上也干过不少坏事儿,投降后还打算造反,所以在哦1951年的时候,经过审判,判处了孙进贤的死刑。
4、结语
孙进贤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孙进贤做事情不果断:被包围以后,没有敢于突围;在出逃的过程中,选择坑害友军;投降后,又懊悔之前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看起来孤立,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现实:那就是孙进贤做事不果断。从本质上来看,孙进贤就是一个做人不彻底的人。
所以本文开始说过,做事不彻底的人没有好下场。孙进贤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