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第二野战军的28万大军被重新整编,划分为三个兵团。这一决策让刘邓面临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谁来担任这三个兵团的司令员。 在中国五大野战军中,刘邓的将帅组合一直是最为稳定的。刘邓大军自从八路军129师起步,历经了多个阶段:从晋冀鲁豫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再到第二野战军,这支部队在刘邓的指挥下已经磨合了整整13年。由于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安排,兵员总数并没有三野或四野那么庞大,但在他的麾下,依然有着众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如陈赓、王树声、李先念、陈再道、王宏坤、陈锡联、郭天民、杨勇等。 根据全军的整体规划,五大野战军被重新整编为16个兵团。其中,彭总的西野(一野)有2个兵团,刘邓的中野(二野)有3个兵团,预留了第6兵团的编制;陈粟的华野(三野)有4个兵团,预留了第11兵团的编制;林罗的东野(四野)同样有4个兵团,预留了第16兵团的编制;而聂帅领导的华北军区则有3个兵团。 刘邓领导的中野下属有7个纵队,最终整编为3个兵团:其中,3纵由陈锡联担任司令员,4纵由陈赓担任司令员,1纵则由杨勇担任司令员。而三陈中的陈再道并未出现在兵团司令员的名单中。 刘邓麾下的三驾马车,即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早在全面抗战时期就已经成名。三人年龄差距较大,陈赓是三人中最年长的,陈再道次之,陈锡联则最年轻,三人相差6岁。陈赓的经历颇为特殊:大革命失败后,他曾任特科情报科科长,之后在红军中历任多个重要职务,长征后继续担任干部团团长。而另外两位陈将军都出自鄂豫皖红四方面军。陈再道从黄麻起义起步,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红四军的军长。陈锡联的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副师长和师政委,曾短暂地是陈再道的下属。 抗战时期,三陈首次并肩作战。陈赓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而陈再道则担任副旅长,年仅28岁。22岁的陈锡联则是385旅769团团长。陈赓负责开辟太岳根据地,陈再道则参与了冀南根据地的建立。抗战胜利后,刘邓麾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首次出击上党,三位将军联手击败了敌人13个师、3.5万余人。 此后,三陈继续默契配合,特别是在平汉(邯郸)战役中,他们再次击败了3万多敌人,并成功俘虏了1.7万余名敌军。解放战争爆发后,陈赓独立作战,陈再道和陈锡联则分别前往陇海破坏铁路,并在多场战役中表现出色。 在随后的鲁西南战役中,刘邓麾下的四个纵队,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杨勇,这四位将军无疑成了主力。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这些部队的苦战,最终帮助刘邓成功打败敌人。 那么,在中野到二野的兵团司令员人选中,究竟有哪些名将适合担任这一职务呢? 抗战胜利后,最早成立的四个纵队司令员毫无疑问是兵团司令员候选人中的第一梯队。1纵的司令员杨得志虽然留在了华北,但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无疑是兵团司令员的最佳人选。而其中,陈赓的资历和指挥经验使得他成为4兵团的司令员,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在其他两个兵团司令员的选择上,情况则稍显复杂。杨勇无疑是后起之秀,他原是红军时期的团长,解放战争中他屡次获得重要的指挥任务,并取得优异战绩。杨勇的优势在于他能代表晋鲁豫军区的部队,并且是二野为数不多的红一方面军战将。与此同时,杨勇的军事才能和稳重作风深得刘邓的信任。 与此同时,刘邓大军还迎来了几位新秀,其中有王近山和杜义德等人。这些人都是经过长期战斗积累经验后崭露头角的名将。此外,李先念和郭天民这两位在解放战争时期空降加入的将领,也在二野的兵团指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终,二野的三个兵团司令员人选最终确定为陈锡联、陈赓和杨勇。这一决定充分考虑了将领的军事素质、领导能力和各自所代表的军事力量。 然而,尽管陈再道是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之一,但他并未担任兵团司令员这一职务。与杨勇相比,陈再道的贡献和资历都更为显赫。陈再道曾在冀南军区担任司令员,指挥过多个重要战役。但由于杨勇代表了晋鲁豫军区的115师部队,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兵团司令员的有力竞争者。
陈锡联虽然在抗战时期职务较低,但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展现出来。在解放战争中,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巨野战役和宿县战役中表现突出,获得了刘邓的高度认可。 尽管陈再道未能担任兵团司令员,但他依然在军事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最终被调往四野,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多年来,陈再道凭借他的贡献和忠诚成为了革命军史上的一个光辉典范。他不仅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大裁军时,他还为铁道兵的裁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