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种户口管理方式,最初只限满洲人。随着皇太极时期大量汉人和蒙古人的归附,逐渐形成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两种。旗主通常由宗室担任,管理层分为多个等级,旗民则被称为旗奴。
虽然旗奴这一称谓听起来不太体面,但他们却拥有一定的特权。清军入关后,清政府以圈占明朝皇室和贵族的土地为名,把京城及周边约五百里、十六万余顷的土地分配给八旗将士。清初,旗人在社会上地位显赫,许多汉人也自愿加入了汉军旗,成为旗奴,并借此在商业上获得便利。旗奴的身份是世袭的,如果旗奴因公犯错,只会取消个人的旗籍,但后代仍然属于原来的旗属。如果旗奴因私犯错,整个家庭都会被剔除出旗籍。尽管旗奴中有些人后来权势滔天,他们始终保持对旗主的效忠,并且必须对旗主表现出无比的敬畏和顺从。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一些旗主家境破落,生活困苦,不得不从事一些卑微的重体力工作来维持生计,比如拉车、殡葬时抬棺和挑担等。如果这些旗主在街上碰到曾经是旗奴、如今显得富贵的昔日旗奴,看到他们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华丽的衣服,往往心中感到不平衡。于是,旗主会叫住他们,要求这些曾经的旗奴为自己做苦力。旗奴们通常不敢反抗,只能恭敬地行礼,给些银子,以免自己被迫为旗主劳作。这样,富贵的旗奴在遇到身份较低的旗主时,通常会感到非常不安和恐惧。在《清代野记》一书中,记载了道光年间的一个故事。有一位旗人担任两淮转运使,他的妻子与扬州知府的妻子关系非常亲近。一天,知府的妻子打算在家宴请转运使的妻子,但因为不了解满人的礼仪,想找一位满族妇女陪伴,以免出现不合礼的情况。她打听了扬州城里的官员妻子,终于找到了一位中军守备的妻子,她是名门之后的满洲女子。于是,知府的妻子上门请求她参加宴会,守备的妻子答应了。 宴会当天,守备的妻子早早来到,而转运使的妻子也如约而至。但是,令宴会主人吃惊的是,守备的妻子并没有站起来迎接,而是面朝南坐下。当转运使的妻子看到这一幕时,立即双膝跪下,向守备的妻子请安。守备的妻子表示,今天是主人请客,她无需过于拘谨,于是让转运使的妻子可以坐下。宴会主人看到这一切十分震惊,而守备的妻子则毫不客气地坐到了首座上,指挥转运使的妻子在一旁侍立,像个仆人一样为她斟酒递筷。转运使的妻子尽管心中十分不满,却也不敢反抗,只得乖乖服从。宴会结束后,转运使的妻子满面愤恨,知府的妻子却完全不理解发生了什么。她直到后来才明白,原来守备的妻子和转运使的妻子属于同一旗,虽然身份如今不同,但仍然遵循着旗主与旗奴的尊卑之分。由于自己不了解这一层次的规矩,知府的妻子无意中让转运使的妻子感到屈辱,导致了她内心的不满,尽管事后知府道了歉,但两人心中的隔阂已经埋下。 《清稗类钞》里还记载了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道光年间的大学士松筠,曾三朝为军机大臣,深得皇帝器重。有一天,松筠突然请了几天假,道光觉得有些奇怪,就问其他军机大臣,松筠请假的原因。一位大臣答道:因为松筠的旗主家里办白事,按照规矩,他需要前往帮助。道光听后非常生气,认为旗主是有意侮辱朝廷的重臣,于是立即下令解除松筠的奴籍。这个做法被称作开户,即取消奴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