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三宫六院是标配,因为他们需要确保国家的继承问题。而皇帝的婚姻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背后总有一个个家族的利益需要考虑。因此,皇帝的婚姻,实际上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存在的。 满洲和蒙古之间一直有着联姻的传统,清朝的后宫中几乎每个皇帝都会迎娶一些蒙古贵族的女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格格,反而不正常。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太后就是蒙古人,他的前两位皇后也是蒙古贵族。
但顺治帝似乎对这两位蒙古皇后都不太满意,因此他放纵了自己的青春,甚至与身边的宫女发生了关系,并有了孩子。在遇到董鄂妃之前,顺治帝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其中康熙帝是第三个。然而,董鄂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她得到了顺治帝的宠爱,几乎成为了他唯一的红颜知己,顺治帝对她的宠爱,简直可以用三千宠爱于一身来形容。 在董鄂妃之前,顺治帝曾多次册立皇后,但始终不满。顺治十年八月,顺治帝甚至废除了第一任皇后。次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顺治帝册立了第二任皇后——孝惠皇后,但顺治帝始终对她不甚喜爱。后来他甚至下令暂停了皇后应有的礼仪,若不是孝庄太后出面阻止,可能皇后的位置会被董鄂妃取而代之。 顺治帝的生活中,虽然娶过19位妻妾,但唯一让他感到真正快乐、并且忠诚到底的只有董鄂妃。从董鄂妃晋升为皇贵妃那一刻起,顺治帝就完全被她吸引。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进宫,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一个多月后便晋升为皇贵妃。接着,顺治帝又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册妃典礼,并特地发布了大赦令。按当时的礼制,通常只有皇后才会享有此待遇,清朝历史上从未有过仅凭册立皇贵妃而颁布大赦的事。 据传教士汤若望所说,自从董鄂妃进入顺治帝的生活后,顺治帝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风流习气,只专宠董鄂妃一人。两人性格互补、心心相印,虽然在名分上董鄂妃的地位低于孝惠皇后,但在实际权力上,她几乎取代了皇后的地位。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的干预,顺治帝可能会废掉孝惠皇后,让董鄂妃成为正宫。 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顺治帝众多子嗣中的第四个。顺治帝对这个孩子格外宠爱,甚至表示要将他培养为未来的皇太子。如果这个孩子能长大成人,那么继承皇位的很可能就是他,而非康熙帝。 然而,这个备受宠爱的皇四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就因病夭折。董鄂妃为此悲痛欲绝,几乎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顺治帝在她身边守护,不离不弃,为了安慰心爱的妃子,他甚至为死去的皇四子追封为和硕荣亲王。但无论顺治帝如何安慰,董鄂妃终因伤心过度、郁郁寡欢,最终染病不起,顺治十七年八月去世,年仅22岁。董鄂妃的去世彻底击垮了顺治帝。他痛不欲生,亲自守灵,甚至大哭大叫,不顾帝王的尊严,几乎要寻死。在她去世的当天,顺治帝下令,所有亲王、四品以上官员以及王妃、公主等都必须到景运门外为董鄂妃哭临,整个朝廷停朝五日。顺治帝不仅如此,还破格追封董鄂妃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敬皇后。朝廷中很多人对此感到震惊:不过是一个贵妃,竟然要如此? 顺治帝为董鄂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典礼,并在承乾宫内为她写下了数千字的祭文,表达对她的极大哀悼。他还命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撰写了《孝贤皇后传》。尽管顺治帝做了许多事情来表达他的痛苦,但他依然难以平复内心的伤痛,甚至下令将承乾宫内的太监和宫女共30余人赐死,为贵妃殉葬,这成为了清宫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惨案。 顺治帝几乎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失去理智。他再也没有心情处理国政,而是不断前往寺庙,进行佛学修行,试图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高僧书籍记载:顺治帝在董鄂妃去世两个月后,决定剃发为僧,放弃皇位。他命茆溪森和尚为他举行了剃发仪式,但茆溪森百般劝阻,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一决定。 然而,这一决定让皇太后十分震惊,她急忙派人把茆溪森的师父玉林招回京城。玉林怒不可遏,立即要求将茆溪森烧死来表示惩戒。经过玉林的劝解,以及威胁茆溪森的行动,顺治帝最终决定放弃剃发之举,重新蓄发还俗。这一事件虽未在清朝正史中记载,但高僧们的普遍记述似乎证明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顺治帝最终未能摆脱内心的痛苦,顺治十八年,年仅23岁的他病逝于紫禁城养心殿,葬于河北遵化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皇帝。个人觉得,顺治帝和他的父亲皇太极都属于那种极为痴情的帝王,皇太极为宸妃的死痛不欲生,而顺治帝则为董鄂妃要出家为僧。似乎这种多情的基因也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