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通车的基隆至新竹铁路,全长106.7公里,成为近代中国首条自主运营的铁路。
1887年,台湾就架设了海底电缆(福州至台湾),建立起邮政系统并发行邮票。
台北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引入电灯照明,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同期世界领先水平。
台湾新式炮台配备阿姆斯顿钢炮与水雷。
台湾的基隆煤矿年产煤量从1877年的30吨增至1881年的5.36万吨,为舰船提供能源保障。
台湾水师购置铁甲舰并设立军械机器局,实现武器装备的自主生产,至1894年台湾已拥有炮舰12艘、鱼雷艇4艘,成为南洋舰队的重要支点。
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近代化进程中台湾建设的一系列成就,当时台湾是清朝的模范省。
台湾为何能成为清朝的模范省?
这里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台湾背靠大陆,面向海洋,得近代化风气之先。也有大清朝重视台湾,经营台湾的原因。正因地理位置优越,台湾被荷、法、日等多个殖民者侵略者所觊觎,致使大清不得不重视对台湾的经营,调整行政规划,任用能吏干才,发展工业。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设三府十一县五厅。对当时大清来说,台湾即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也是一块待开荒的荒地。大清设立抚垦总局,以“开山抚番”政策整合原住民地区,颁布《训番俚言》推行汉化教育,至1886年招抚“番”社78个,开发东部荒地12万甲(换算1.2万平方公里)。废除渡台禁令后,20年间移民人口从200万增至300万,推动农业垦殖面积扩大3倍,形成“以农养工”格局。
台湾的矿业与交通迅速发展,基隆煤矿采用蒸汽机开采,1881年产量达5.36万吨,成为东亚重要煤矿产区;1887年动工的基隆至新竹铁路(1893年通车)全长106.7公里,是中国首条自主运营的铁路。
台湾开放了淡水、安平等四大通商口岸,茶叶、樟脑出口激增。1886年设立招商局,打破外轮垄断,1894年对外贸易额达2000万海关两,其中出口占65%,这样的顺差难能可贵。
刘铭传在台北创办西学堂,教授英文、物理、测绘等课程,首批招收64名学生;同时设立番塾26所,推动高山族儿童入学。这种具有国际视野、兼顾教育公平的思想弥足珍贵。
为了缓解外部侵略压力,洋务运动干将沈葆桢先后在台湾安平、旗后等地修筑13座新式炮台,配备阿姆斯顿钢炮与水雷,基隆煤矿年产煤量从1877年的30吨增至1881年的5.36万吨,为舰船提供能源保障。刘铭传则组建了台湾水师,购置铁甲舰并设立军械机器局,实现武器装备的自主生产。至1894年,台湾已拥有炮舰12艘、鱼雷艇4艘,成为南洋舰队的重要支点。
19世纪中后期,台湾遭遇三次重大危机,其中1874年的日本侵台迫使大清认识到台湾面临的主权危机,沈葆桢提出“移巡抚驻台”方案,开启行政改革序幕。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占基隆、澎湖,暴露防务漏洞。强硬派左宗棠奏请“以全力专顾台湾”,从而有力推动了台湾军事工业与海防体系升级。从国际商贸看,英国、美国对樟脑、茶叶贸易的垄断,刺激清大清发展本土实业。
台湾近代化具有鲜明技术移植特征,是洋务运动的延伸和扩展。人才与技术方面,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魏瀚等参与台湾地图测绘,英国工程师指导煤矿开采,形成“师夷长技”的实践路径。
制度创新方面,台湾率先试行官办企业(如煤务局)、股份制公司(招商局),为其他企业的改革提供样本。刘铭传的“官督商办”模式被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评价为“富强之基”。
正是由于这些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的改革创新,台湾才迅速发展,成为大清帝国的模范省。期待台湾在统一后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