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世凯复出之路:北洋将领暗中支持
袁世凯被罢官后,北洋的军事将领对清朝政府处理方式产生了不满。虽然他们没有公开表达抗议,但开始悄悄为袁世凯复职造势。最初,他们借用满汉矛盾来为袁世凯恢复权力制造舆论优势,随着时局变化,他们的行动也逐步付诸实践。 首先,北洋将领通过控制和收买报纸,制造舆论支持袁世凯复职。满汉矛盾一直是清朝面临的重大问题。光绪三十二年,清朝进行中央官制改革,设立了新的部堂官职,原则上满汉不分。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满族,汉族官员往往被 relegated to次要职务,这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汉族官员对清政府的信任也大打折扣。尽管如此,满族官员并没有放弃权力,而是继续加紧掌控。统计数据显示,光绪三十四年,北京的52个高级职位中,满族占了27个,甚至在军机处和内阁,满汉的比例相当。特别是在载沣掌权后,15个高级职位中满族占据了10个。满汉矛盾加剧,袁世凯的罢黜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为了给袁世凯复职铺路,北洋将领开始通过舆论发动宣传,传播排袁即排汉的言论,指责袁世凯的罢黜是反立宪和排汉的行为。这些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迫使清政府重新考虑袁世凯的复职问题。 宣统元年,媒体就开始呼吁复职袁世凯,而到宣统二年,相关的呼声更是不断。统计数据显示,《申报》从宣统元年到宣统三年共报道了62篇与袁世凯相关的新闻,其中35篇集中讨论袁世凯复职的问题。同时,天津《大公报》和奉天《盛京时报》也对袁世凯的复职展开了广泛讨论,这些报道不仅得到北洋将领如冯国璋、段祺瑞等支持,还得到了包括张人骏、孙宝琦等地方大员的推崇。即使清政府没有正式起用袁世凯,舆论和社会各界对袁世凯的关注与支持已经积聚。 除此之外,北洋将领不仅仅在舆论上支持袁世凯复职,还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件事。他们积极游说京城大员如奕劻、那桐等,动员他们支持袁世凯复职。通过这些努力,北洋将领的行动虽然大多是秘密进行,但他们的努力无疑为袁世凯复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昌起义与北洋新军的调动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新军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的带领下,杀死了几名反动军官,并率先发起反抗。他们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并与内部的革命党人合作,成功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革命军随后推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开始向总督衙门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成功攻克了督署,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匆忙逃离,起义取得了胜利。 历史学者鲍威尔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清朝改良运动的失败和终结,尤其是清政府在武装力量现代化方面的努力,这场革命可以被视为陆军的叛变。陈旭麓则认为,尽管武昌起义不应仅仅视为士兵革命,但湖北新军在起义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事实上,清政府早已注意到湖北新军中的革命活动,并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打压。早在光绪二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曾发现湖北新军中存在革命倾向,甚至试图通过收买具有激进思想的留日学生来防止革命情绪蔓延。光绪三十二年,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张之洞更加警觉,开始加强对革命活动的打击,导致湖北革命暂时陷入低谷。然而,随着张之洞于光绪三十一年出任军机大臣后,湖北的革命活动再度活跃,革命党人继续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直到武昌起义爆发。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新军几乎全员参加了革命,起义的成功得到了基础性的支持。至八月二十日,革命军已占领武昌,并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任命为都督。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汉阳和汉口,湖北都督府宣布武汉光复,武昌成为全国的重心,一旦失守,长江一带局势堪忧。 与此同时,清政府内阁也开始讨论应对策略。八月二十日,奕劻、那桐等人决定派遣两支陆军镇南下镇压革命。然而,由于决策的迟缓,直到十月二十一日清政府才正式发布上谕,宣布将采取军事措施平息起义,并派遣陆军两镇进行镇压。 三、袁世凯与北洋将领的联络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与北洋军事将领之间的联络变得更加频繁。根据《袁世凯全集》的记载,袁世凯与北洋将领之间的信函往来并不多,但有一些重要的联系为分析北洋新军调动及袁世凯复职提供了线索。冯国璋作为北洋军的重要人物,与袁世凯的关系尤为密切,他也曾担任清政府的第二军统帅。 然而,尽管清政府早已派出荫昌南下镇压起义,为什么时隔两天后袁世凯才被重新任命为湖广总督,并被要求与荫昌共同指挥?时人认为荫昌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指挥北洋新军,因为这些部队几乎全是袁世凯的旧部。因此,清政府不得不决定重启袁世凯的指挥。 事实上,冯国璋在八月二十二日就已抵达彰德,准备进行南下作战。但清政府当时并未正式委任冯国璋,而是先后调动了其他北洋将领。直到八月二十七日,袁世凯与冯国璋的通信才明确了双方的指挥安排,并最终决定由袁世凯接管军事指挥权。 这一系列行动表明,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对局势的应对迟缓,尽管他们曾计划迅速采取行动,但由于内部指挥不力,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