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呢? 有人认为,英雄是在国家危难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国效力的人;也有人认为,英雄是不怕生死、逆流而上的人;还有人认为,英雄是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人。当然,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敬佩。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有这些精神,那他该是怎样的伟大呢? 1990年,曾被定为烈士的李玉安突然现身,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他是一位屡次获得一等功的战斗英雄,在被误认为已牺牲40年后,突然以真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李玉安这4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01 活烈士的故事起源** 其实,在1950年后,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听说过李玉安这个名字。他是中小学教材中《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主人公,这篇文章讲述了他为国家英勇奋战的事迹。虽然许多人没见过他本人,但大家都知道这个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的名字,并且通过这篇文章,许多孩子都在他的故事中成长。
李玉安于1924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靠着干苦工维持生计。22岁时,他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四平会战、辽西会战,还是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李玉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十次获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随志愿军奔赴朝鲜,参与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期间,有一次他参加了著名的松骨峰阻击战。尽管战况异常激烈,敌人压倒性优势显著,但李玉安所在的部队仍然坚守阵地十几个小时,成功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战后的情况极其惨烈,就连苏军指挥官看到后都潸然泪下,称他们是一支伟大的部队。而李玉安,作为副班长兼代理副排长,身负重伤。战后,一位战地作家误认为他已经牺牲,并在通讯报道中提到李玉安。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教材,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当时的李玉安并没有牺牲,他只是因重伤昏迷,直到被朝鲜的一名司号员背到了安全地点治疗,最终才被送回中国。由于当时无人知晓他的名字,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这位英雄。 **02 深藏功名,默默奉献** 按理说,李玉安从战场上归来,应该是荣归故里,享受应得的尊荣。但他已经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早已不再看重名利。他选择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过着平静低调的生活。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对国家的承诺,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李玉安作为一名党组织成员,他始终秉持着党组织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的精神始终未变。退役后,他并没有要求享受特权,尽管前胸后背都有子弹留下的疤痕,身上伤痕累累,他仍然坚持低调生活。组织将他安排在粮库工作,作为普通工人,他却尽心尽力工作,直到1980年退休。在这段时间里,他无数次被评为粮库的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劳动模范。李玉安除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利益面前的谦让精神。每当调薪机会来临时,他总是主动让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而自己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无论是1950年还是1990年,尽管很多人曾提起李玉安的名字,他总是笑着说只是同名而已。他从未打算靠过去的荣誉享受生活,而是始终坚持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亮明身份,震惊一时** 李玉安打算低调度过余生,始终相信自己曾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已经足够光荣。然而,1990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重新揭开自己的身份,向社会展示曾经的英雄。这一年,他前往原部队的驻扎地,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当他站在部队大门口,看到熟悉的战旗时,心中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40年的隐匿生活,或许他早已在梦中回到了部队,但由于重伤,自己一直无法回去。当过往与现实重叠的一刹那,他终于情不自禁,激动地握住了秘书处干事的手,感慨万分地说:终于见到你们了。 李玉安拿出了自己的残疾证和那本记载他事迹的课本,证明了自己就是那个曾经的英雄。看到年迈的他,组织本想给予他更多的补偿,但李玉安只请求一件事——希望能让自己的儿子有机会参军,去继承自己那份为国为民的情怀。没想到,这一请求让他的英雄事迹引起了更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领导得知了李玉安的历史,并开始为他送上致敬,甚至专门为他拍摄了电视剧。李玉安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大家心中永远闪亮。 **04 何为英雄** 李玉安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通过平凡的生活,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的一生,不仅仅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李玉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以及对人民的无尽关怀,诠释了何为英雄。在人生的道路上,若我们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那就不辜负这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