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章摘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刘备临终时所写,表面上是一份托孤的奏章,实际上却隐含着诸葛亮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小读书时,我便被诸葛亮那种智慧与深邃的个性吸引,但也总觉得他身上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诸葛亮的背景其实并不简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白手起家的名将并不多,朱元璋算是其中之一。但在后汉时期,门阀贵族的影响力依然巨大,政治局势主要是由这些家族操控的。诸葛亮,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荆州地方士族的代表人物,是这些势力推向前台的一个关键人物。 在动荡不安的后汉时期,各路诸侯割据一方,战乱不断,荆州相对偏远,且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因此成了不少士族的避风港。特别是以蔡氏、蒯氏、庞氏和黄氏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它们的支持让刘表这样的人物能够稳住荆州,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 可以说,诸葛亮与这些士族家族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与这四大家族的联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分别嫁给了蒯氏和庞氏,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则是黄家的千金,黄家在荆州有很高的地位。通过这些婚姻,诸葛亮与荆州的四大家族都产生了关联,哪能仅仅被看作一个普通的村夫呢? 再来看那句被刘备称为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名言。最初提到这句话的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而卧龙凤雏这两个称号也源自于庞德公,这位隐居襄阳的名士,他的侄子庞统更是给自家子弟抬轿。可以说,在那个时期,荆州的士族和门阀家族之间通过联姻、互相支持、舆论造势,形成了一种共同投资的局面,诸葛亮和庞统就是这种局面的代表人物。 站在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在曹魏即将进攻荆州之际,荆州的士族们犹豫不决,不知投吴、降曹,还是保持中立。在这一过程中,刘备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投资对象。在一些高人的指点下,刘备明白了其中的机遇,亲自去三顾茅庐,最终说服诸葛亮与自己合作,借荆州之地展开战略布局,开始了他自己逆袭的路程。 然而,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全然和谐。虽然他们合作密切,但彼此之间也充满了猜疑和提防。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诸葛亮通过自己在东吴的关系成功促成了孙吴联盟,但随后的荆州分裂使得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随着孙权借给刘备南郡,刘备最终成为了荆州的新主人,荆州的士族纷纷投靠刘备,而诸葛亮则不断为刘备招揽人才,逐渐形成了蜀汉的荆州派。 尽管诸葛亮通过不断扶持这些人才,巩固了蜀汉政权,但荆州派与其他派系之间的矛盾始终未曾消失。刘备在这其中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曾在初期表现得极为明显,尤其在刘备站稳脚跟之前,诸葛亮的作用不可或缺。刘备曾表示,若没有诸葛亮,刘备如同鱼无水一般,无法生存。 但随着刘备逐渐有了自己的根基,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尤其在他面对蜀汉未来战略时,开始逐渐倾向对吴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而诸葛亮则一直主张与孙权保持友好关系。随着时局变化,刘备逐渐对诸葛亮产生了疑虑,甚至在某些时候,诸葛亮被排除在军事决策之外。 刘备在临终时,将国家大计托付给了诸葛亮,这看似是托孤,实则是对诸葛亮进行政治上的考验。刘备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既是在信任,也是在要求诸葛亮作出政治上的表态。诸葛亮则在刘备面前发誓,必尽全力辅佐刘备的儿子,继承大业。然而,刘备死后,诸葛亮依旧肩负起了支撑蜀汉政权的重任。直到他去世前的五丈原,他依然在为蜀汉的存续而努力。即使他独揽朝政,也不断与朝中其他派系进行博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不避嫌地推荐了自己人,如费祎、董允等,这显示出他在权力斗争中的精明与小心。 尽管在后期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一些痛苦的决策,如斩马谡等,他依然坚定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我们从诸葛亮的生平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刻性都无法忽视。对普通人来说,顺应时势、借势而为,可能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诸葛亮的经历提醒我们,即便在乱世,也可以凭借智慧和胆略脱颖而出,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