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三年的春天,皇宫里的药味浓得化不开。宰相吕端踩着碎步往东宫去,衣角还沾着今早给太子熬药溅的药汁 —— 谁能想到,这个连朝服都顾不上打理的老头,正盯着一场能掀翻朝堂的大乱子。
在此之前,满朝文武都觉得吕端是个糊涂蛋。寇准刚当参知政事那会,按规矩吕端该排在前面,他倒好,主动找太宗说 “让寇准站我前头”,后来干脆提议两人隔天轮着管相府。有小官当众骂他 “糊涂蛋配当副相”,下属要去查那人底细,他赶紧拦住:“别问,问了我记着名字,以后办事反倒不自在。” 更荒唐的是,堂堂宰相家里穷得没米下锅,俩儿子结婚只能把房子抵押出去,还是真宗后来掏钱赎回来的。
“吕端糊涂” 这话传到太宗耳朵里,皇帝反倒笑了:“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这话真没说错,太宗病重那几天,吕端表面上还在慢悠悠看医书,暗地里天天陪着太子入宫,连吃饭都跟太子凑一块 —— 他早瞅着宦官王继恩不对劲了。那家伙总借着探病的由头往李皇后宫里钻,眼神飘得厉害,一看就没安好心。
太宗咽气那天,宫里的钟刚敲过三下,王继恩就火急火燎来找吕端:“皇后请宰相即刻入宫议事!” 吕端端着茶杯没动,慢悠悠问:“先帝遗诏呢?” 王继恩支支吾吾说不出,吕端心里咯噔一下,表面却笑着起身:“走,咱们去阁里取了遗诏再去。” 刚把王继恩骗进阁房,吕端立马喊人:“锁上!派兵守着,谁来都不许放!” 那股子利索劲儿,跟平时判若两人。
进宫见了李皇后,对方开门见山:“立嗣该立长子,你说呢?” 这话要是换别人,早吓得腿软了。吕端往前站了半步,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哪能说改就改?” 李皇后脸涨得通红,想喊人又摸不准吕端的底气 —— 她哪知道,宫外的大臣早被吕端安排好了,就等他一句话。
太子要登基那天,帘子垂得严严实实,底下文武百官正要跪拜,吕端突然站着不动了。“慢着!” 他往前走了两步,高声道:“把帘子掀起来,我得看看是不是太子本人。” 直到亲眼瞧见赵恒的脸,他才撩起朝服下摆,带头跪下去喊 “万岁”。这一下,不仅堵死了王继恩换人的心思,连李皇后都没了话说。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就不怕得罪皇后?吕端又恢复了那副糊涂样子,摸了摸胡子:“怕啥?我就是个守规矩的老头。” 可谁都明白,要是没有他锁王继恩、掀帘子这两下硬手,楚王说不定真能趁机上位,北宋的江山怕是要乱上好些年。
想起之前处理西夏那事更有意思。李继迁的妈被抓了,太宗要杀了泄愤,寇准都点头了,就吕端拦着。他跟太宗说:“项羽要煮刘邦他爹,刘邦还说要分杯羹呢,杀了李母只会逼他更反。” 后来把李母安置在延州赡养,果然稳住了西夏局势。这哪是糊涂,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明代李贽说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吕端的糊涂,是不跟人争位子、不计较闲言碎语的通透;他的清醒,是在国家安危面前半点不含糊的坚守。那些嘲笑他糊涂的人,怕是到最后都没看懂,这才是最聪明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