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长,这个名字在历史书页上或许并不常见,但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却成为了总理亲自召见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当时担任中央对台办主任的罗青长,是少数早知总理病情的人之一,也是总理在生命最后阶段最牵挂、非见不可的人。
在这次与周总理的最后对话中,体力几乎耗尽的总理竭尽全力,用低沉的声音传递着心中遗愿:“一定不能忘记台湾的人民,也不能忘了在台湾的两位张姓朋友……”那么,是什么让总理在濒临死亡之际仍执意要见罗青长?那两位张姓朋友到底是谁,竟让总理念念不忘?
周恩来自幼立下“中华崛起”的远大目标,致力于富国强民,把国家的命运视为己任。他曾说过:“既然把我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我就必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1972年5月,周总理被诊断出膀胱癌。经过两年的治疗,到1974年6月,由于病情恶化,他不得不告别在西花厅工作了25年的日常生活,转至解放军305医院治疗。然而,即使身体每况愈下,总理仍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国家事务,从未放弃过服务国家的责任。
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周总理自1975年12月起几乎无法进食,癌细胞不断蔓延,身体插入了17根导管。但他仍保持与各界102次会谈,接待34次外宾访问。在病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总理三度离开医院与外界沟通,四次外出探望他人。医务人员既钦佩他的坚强精神,也对他深感心疼。疾病让周总理常常昏迷不醒,有时连续几天无法清醒。12月20日,他奇迹般清醒,以微弱声音说道:“我要和罗部长说话……”工作人员赶紧确认:“是罗青长部长吗?”总理急切地点头,显然有重要事情急于交代。
消息迅速传到邓颖超,她理解总理的习惯,知道他一定有重要交代。然而按中央规定,除中央委员外,其他人不得随意探视总理,除非得到毛主席或邓小平特别批准。邓小平得知后立即支持:“总理要见谁,就让他见,时至今日了。”秘书根据指示,迅速安排一切,通知罗青长前来医院。
当时,罗青长正忙于工作,突然接到周总理卫士张树迎的电话,得知总理病危急召,他立刻驱车赶往医院。到达医院后,他遇见了满脸忧虑的邓颖超。邓大姐告诉他,总理刚到医院时再次陷入昏迷,罗青长心情沉重,只能焦急等待,无助和紧张交织在心头。
等待中,邓颖超轻声叮嘱他:“恩来现在病情严重,心理要有准备。见到他后,请保持冷静,不要太难过。”罗青长点头,努力调整情绪。最终进入病房时,看到周总理消瘦的身体、苍白的面容和满身导管,他几乎忍不住泪水。他紧握总理的手,哽咽问道:“总理,您有什么话要说吗?”
中午时分,总理稍微恢复意识,看到罗青长露出微弱笑容。尽管极为虚弱,他仍坚持开口,低沉却坚定的声音与罗青长深入讨论台湾现状。罗青长详细汇报情况,总理点头表示理解,并深情说道:“不要忘记那些在台湾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老朋友,他们是我们永远的亲人。”随着交流深入,总理声音渐微,眼睛闭上短暂休息。再睁眼时,他疲惫地对罗青长说:“我太累了,先休息一下,再继续谈。”罗青长内心酸楚,他清楚总理身体已到极限,却仍为国家坚持与他沟通。
在病房外守候的时光中,罗青长一直陪伴到下午1点多,才依依不舍告别,总理的坚韧精神永远铭刻在心。这次告别,也成为他们的永别。
周总理提到的两位张姓朋友,罗青长并不陌生。他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四十多年,了解总理的交友背景。张学良和张镇,在总理心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张学良,东北王张作霖之子,与周总理曾有一次深刻会晤。1936年4月9日,延安教堂内,年仅34岁的张学良初见周总理,两人一见如故。此后,周总理始终关心张学良境遇,尤其在“西安事变”后,全力促成和平解决。尽管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总理仍不忘为其争取自由。
张镇虽不为大众熟知,但他在保护毛主席生命安全方面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周总理学生,曾在黄埔军校接受严格训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忠心护卫毛主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不可磨灭贡献。周总理深知这些人的意义,心中怀念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总理都认为其功绩应永远铭记。
周总理一生以人民为中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革命生涯长达五十余年,担任总理26年,从未放松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即便生命尽头,他仍深切关注国家与人民,展现伟大胸怀与爱国情怀。
1976年1月9日清晨,全国降半旗,华夏大地为失去伟大领袖哀悼。次日,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举行,成千上万民众前来悼念。最终1月14日,邓颖超将周总理骨灰安放在台湾厅,象征总理一生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周总理虽离世,但他的精神与情怀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宽广爱国情怀和为人民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