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亲自带兵出征,在土木堡遭遇了大败。皇帝本人被瓦剌人俘虏,随行的文武大臣和京城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城后,整个朝廷上下都陷入了恐慌,从皇太后孙氏、居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到朝中的文官武将,无不感到心头一阵沉重和不知所措。 经过一番讨论,孙太后决定采取行动。首先,在八月二十二日,她下令立英宗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紧接着,在九月初六日,她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并命郕王朱祁钰继位为皇帝。 九月初九日,朱祁钰刚刚登基为皇帝,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彰德府的奏疏,奏折中请求带兵出征,为太上皇帝报仇。彰德府的赵王朱瞻塙是朱祁钰和太上皇帝的堂叔,究竟为何赵王如此急于请战?他这一举动是否会引发朝廷的疑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赵王朱瞻塙的一生。 从安阳王到赵王:一个庶出的逆袭 朱瞻塙生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十二月初六日,是赵王朱高燧的第二子,母亲是翁氏。朱高燧虽然有三个儿子,但他一生有过三任赵王妃。 第一任赵王妃是徐氏,出自都督徐章的家庭,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为赵王妃。这场婚姻实际上是政治联姻,朱棣通过这桩婚事拉拢了宁夏的侯爵何福。然而,政治婚姻最终也带来了不幸,何福因在战争中违节而被弹劾,自杀身亡。朱棣为此不仅削了他爵位,还废除了徐妃的王妃身份。 第二任赵王妃是沐氏,黔国公沐晟的女儿。沐晟的父亲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和朱棣的辈分相当。虽然这段婚姻显得关系错综复杂,但沐氏的地位也相对较高。然而,沐妃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去世,年仅二十九岁,后来她被追封为恭惠王妃。
第三任赵王妃是翁氏,原为朱高燧的侍妾。她的封号是为了确保长子朱瞻坺能够顺利继承赵王的世子之位。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翁氏被封为赵王妃。随着朱瞻坺的顺利封世子,朱瞻塙被封为安阳王。此举主要是为了确保嫡长子身份,以便顺利继位。 之后,赵王和安阳王父子被派往封国彰德府。随着时间推移,赵王朱高燧的家庭和子嗣经历了许多波折。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赵王一度遭遇皇室内的权力斗争,尤其是涉及到汉王朱高煦的冲突。在这一期间,赵王和他的儿子们都在京城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至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赵王的长子朱瞻坺不幸去世,而赵王为了保全剩余儿子朱瞻塙,最终将赵王府的护卫交给了朝廷。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赵王终于得以为朱瞻塙选妃,并顺利安排了儿子的婚事。到了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赵王朱高燧去世,年仅50岁。随后,朱瞻塙继承了赵王之位,并被封为赵王。 赵王的岁禄与权力 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为朱高燧定下了赵王府的岁禄标准,初定为一万石。然而,由于他担任重要职务,且常驻北京,赵王的岁禄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调整为五万石。朱高燧在朝中的权力和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然而,在宣德年间,随着新的朝廷变动,赵王的岁禄经历了波动。宣宗即位后,赵王的岁禄被增至三万石,并开始进一步显现出与朝廷的复杂关系。 面对赵王的身份和在朝中的影响,朝廷中也存在不少嫉妒与争议。最终,在景泰年间,赵王去世,继任的赵王朱瞻塙的岁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 自请护丧与自请救驾 作为赵王,朱瞻塙在朝中虽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的行为也不乏争议。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去世,赵王请求为宣宗皇帝护丧。这一请求虽然在礼仪上合情合理,但因其他亲王仍在京城,赵王的请求显得有些突兀。最终,朝廷未批准其要求。 而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赵王在京城出现了关键的举动。当时,英宗被俘,朝廷陷入恐慌,许多亲王纷纷请求内迁。然而,赵王朱瞻塙主动上疏,请求带兵出征,誓言为太上皇帝复仇。这一举动,虽然具有英雄气概,也为赵王赢得了朝中一些支持。 杖死平民事件 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赵王府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府中的校尉和一些无赖之徒发生冲突,结果平民被打死。赵王愤怒之下命令调查,但在调查过程中,案件发生了进一步的暴力。赵王的随从将案件嫌疑人打死,这一行为最终引发了朝廷的强烈反应。即使赵王为其辩护,最终仍未能阻止惩处。 结语:赵王朱瞻塙的去世与后事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七月二十六日,赵王朱瞻塙去世,享年43岁。之后,继妃邵氏自缢殉葬,显示出赵王的家族悲情。而朱瞻塙的儿子,赵世子朱祁镃继位后,赵王府的岁禄经历了一次调整。尽管如此,赵王在历史中的豪迈形象仍未被抹去,他在宣宗去世后自请护丧,以及在土木堡之变后自请救驾,表现出了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家族的责任。赵王一生有过风光,也有过波折,但他依然是一位具有非凡影响力的王子。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权力斗争、家族纷争和忠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