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诸侯之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过。为了增强国力,削弱敌国,各国不择手段,动用各种方式来争夺霸权。这时候,战国的各个大国,像楚国、秦国、晋国和赵国等,都在全力招揽能人异士,想要吸引更多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
这些人才,也并不谦虚,他们纷纷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这时候,纵横家这一类人物应运而生,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巧妙的口才和策划,为各国的王主们提出治国方案。纵横家不仅仅是谋士,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变换立场、左右逢源的墙头草,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不顾实际成果,只要能够说服国君采纳自己的计划,功成名就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本文的主角——苏秦,就是战国时期一位典型的纵横家。他的成就虽然令世人瞩目,但也不是一帆风顺。根据《战国策》记载,在他获得赵王的赏识之前,他曾遭遇过许多失败,甚至受到强国秦国的轻视。 当初,苏秦初到秦国时,他的第一个游说对象便是秦惠王。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面子,苏秦特意为自己准备了奢华的衣物和黄金作为路费,尽管这几乎是倾尽家财。秦国富庶强盛,是战国时期最具战斗力的国家,许多谋士都渴望能得到秦王的青睐。因此,苏秦觉得,若不展现出一定的财力和风采,恐怕连见秦王的机会都没有。 终于,苏秦见到了秦王,他紧张而又兴奋,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于秦国的见解。他说:大王的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的地形险要,资源丰富,民众众多,战车强盛,足以吞并其他国家,称霸天下。只要大王稍加留意,臣愿为大王效力,助您实现雄图霸业。 说完这一番话,苏秦紧张地观察秦王的表情,心跳加速,因为接下来秦王的反应,决定着他的计划能否成行。秦惠王微笑着回应道:寡人听过,毛羽未丰者,不能高飞;文章未成者,不能诛罚;道德不厚者,不能使民。现在你从千里之外来给我讲这些,我认为你可以日后再来。 这显然是秦惠王拒绝了苏秦的建议,意思是秦国还不急于实现天下大一统,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苏秦的建议可以等以后再听。苏秦虽然感到失望,但他没有轻易放弃,他认为秦王未必真心拒绝他,而是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于是,苏秦继续用激昂的辞令回应道:大王若想称霸天下,必需像古代的帝王一样,用兵与谋并重。只有动用战争的手段,才能真正统一天下。若只依靠文治,而不依赖武力,必然无法实现真正的霸业。但秦惠王依然不为所动,他微微叹息,拍了拍苏秦的肩膀,表示:你走吧,明日再说。于是,苏秦的第一次游说宣告失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满身的失落离开了秦国。 这次失败的经历让苏秦非常沮丧,他带着曾经准备的黄金和奢华衣物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面临的并不仅是王国的拒绝,还有家人对他的冷淡。妻子、父母和亲戚们都对他产生了嫌弃和不屑,这让苏秦感到无比寒心。他深刻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若无权无势,连亲人都不会真正待你如己。 但苏秦没有因此气馁。他下定决心,要重新振作。他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甚至在刺股以求清醒的情况下,潜心钻研《太公兵法》。经过一年苦读,苏秦终于掌握了治国安邦的精髓,变得更加睿智和沉稳。 这一次,苏秦没有再去秦国,而是转向了赵国。他凭借多年积累的谋略和智慧,成功说服了赵王,并获得了赵王的高度认可。赵王封他为武安君,赐予他千乘百车、金银珠宝和封地。苏秦一举从贫困的书生,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国君谋士,人生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战国策》描写苏秦的盛况:当时天下的政治风云,几乎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没有一场战争,不经过苏秦的精心策划。他的谋略使得诸侯纷纷归附,齐国、赵国、魏国等国都在苏秦的策划下取得了重大的政治胜利。甚至连秦国,也不得不借重苏秦的智谋。 苏秦的一生,经历了从平凡到辉煌的蜕变,他的故事堪称草根逆袭的励志传奇。从一名被冷落的小人物,到成为各国争相求贤的谋士,苏秦的命运完全被他自己创造。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苏秦的经历,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流动性和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最终,苏秦在达到权势的巅峰时,他曾感慨:贫穷时父母不认我,富贵时亲戚却争相巴结。权力和财富,真的是人们在世上追求的终极目标吗?他的这番话,深刻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他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