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萌芽。酒的美妙滋味,不仅受到帝王的喜爱,也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到了夏朝,酒已经成为了上层贵族的餐桌必备之物。可是,为什么会出现禁酒的现象呢?根据史料记载,夏朝的统治者桀王非常沉迷于饮酒。桀王不仅建立了一个巨大的酒池,还命令奏响颓废的音乐,饮酒作乐,放纵自己,甚至可以容纳三千人一同饮酒。这样的奢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空间,还加剧了他暴政的恶行,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商朝的纣王比桀王更为荒淫。他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头脑昏沉,完全无心政事,甚至做出了许多颠倒黑白的事情。结果也如桀王一样,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正因为如此,周公在推翻商朝后,深感夏商两朝的统治者因饮酒而误国,因此产生了禁酒的想法。 周朝的禁酒令首次出现在《尚书·酒诰》中。周公有一个弟弟叫康叔,受封为卫君,驻守在商朝的旧都,并管理那里的人民。周公知道康叔年轻,且没有多少治国经验,担心他会在酒气冲天的商都沾染上饮酒的恶习。所以在康叔上任之前,周公特别叮嘱他,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夏商两朝的覆辙,要多勤政爱民,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权。 周公把这些告诫写成了《康诰》、《酒诰》和《梓材》三篇,并时常提醒康叔阅读,以便自我警醒,谨慎从事。为了让康叔更好地接受禁酒的理念,周公在《酒诰》中采用了周文王的语气: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周文王在生前也经常告诫各地的诸侯和大臣们不要过度饮酒,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适量饮酒。 此外,周公还劝诫自己的子孙们要以道德为约束,珍惜粮食,牢记祖训,弘扬祖德。因为当时的周朝刚刚建立,国家政治不稳定,经济状况也很差,粮食产量十分有限。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如果大规模地酿酒,就会浪费大量的粮食,因此禁酒成为必要的措施。虽然周朝颁布了禁酒令,但并不是完全禁止饮酒,像在祭祀和孝敬父母时,适量饮酒是被允许的。 禁酒令并非绝对禁止饮酒,而是通过控制酒器的大小来限制酒的使用。周朝之前,盛酒的器皿通常比较大,而在禁酒时期,酒器变得较小,这种酒器被称为禁,类似于现代香烟包装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提醒人们要适度饮酒。 东汉时期,郑玄在《仪礼》中曾提到:禁,承尊之器也,说明禁是一个盛酒的器具。在陕西宝鸡的一个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非常珍贵的青铜器——青铜禁。全国目前仅发现了七件这样的青铜禁器,这些青铜禁器的存在证明了周朝确实执行了禁酒令。 然而,周朝禁酒令的实施并不完全顺利。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禁器来看,禁酒的确是存在的,但其数量如此稀少,似乎表明禁酒令的执行并不严格。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得周朝并未完全禁酒。在《酒诰》中,周公提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这表明虽然有禁酒的硬性规定,但在某些重要场合,还是可以适量饮酒的。 周朝的统治者也需要通过酒宴来维护和诸侯、大臣的关系,酒在这种场合下起到了促进关系的作用。而在战争时期,酒还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因此,完全禁止饮酒在实践中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商朝的遗民而言,酒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完全禁酒可能会引发阶级矛盾,酒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冲突的作用。 酒在当时的医药上也有应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许多关于药酒的记载。酒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周公没有完全禁酒。禁酒令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道德的约束,提醒人们不要过量饮酒,只要适量饮酒,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秩序和个人的生活。 随着周朝政权逐渐稳固,社会经济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步提高,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周朝的统治者开始渐渐淡忘了《酒诰》的初衷,喝酒的风气再度盛行。 周朝的禁酒令虽然实施了约四十年,但其效果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在秦朝,禁酒令不仅仅是为了限制饮酒,而是通过对酒的生产和销售征收重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西汉时期的丞相萧何也曾发布禁酒令,要求三人以上聚集时饮酒要受到处罚。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也实施过严格的禁酒令。随着时间的推移,禁酒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禁酒令虽然不再严格执行,但交通法则中仍规定酒驾是违法行为,喝酒开车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且对他人和自己都极为不负责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避免因酒引发不必要的麻烦。酒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的欲望和不当行为。人们要自觉约束自己,保持理智,不让酒精主导我们的行为。正如《酒诰》中所提到的:饮惟祀,德将无罪。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远离酒精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