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论语·泰伯》曰:“禹,吾无间然矣。”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大禹,我实在挑不出半点毛病。
很少有人能得到圣人孔子这个评价。哪怕对于大禹的领导尧和舜,孔子虽敬重,却也并非毫无保留地夸赞:“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他认为让自身修养达到使百姓安定的程度,就连尧舜也会觉得为难。对身边的弟子,孔子更是时不时敲打他们要“三省吾身”。唯独对大禹,老夫子心甘情愿给出“零差评”。为何?
大禹生活非常节俭。“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意思是,大禹吃得饭非常简单,能填饱肚子就行;身上穿的衣服很朴素,只求遮体保温;住的房子更是十分简陋。
可就是这么个对自己“狠”的人,大禹在两件事上却十分大方。一是祭祀神灵的时候,祭品堆得像小山,生怕怠慢了天地祖先;祭祀时穿的礼服,绣着精美的纹饰,华丽而庄重。
这反差令孔子佩服。儒家注重“克己复礼”,就是要管住自己的私心,把规矩礼节挺在前面。大禹呢?对自己抠到极致,却把“礼”捧得很高。在古人眼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关乎天地秩序、人间伦理的大事。大禹身上体现的反差,说明了他对规矩非常敬畏,这正是孔子天天挂在嘴边的道理。
更让孔子双手点赞的是大禹心里有杆“秤”。洪水滔天的时候,他手持耒臿、踩着泥泞跑遍九州大地,腿上的汗毛都被泥水和荆棘磨没了,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空进去瞅一眼。风餐露宿,日夜操劳,一心只为江河能疏通,田地能灌溉,老百姓住得安心,有口饭吃。
这怎能不让人起敬?孔子一辈子颠沛流离,就想找个肯听他话的君主,推行“仁者爱人”的主张。可放眼望去,春秋时期的诸侯们,一个个忙着抢地盘、盖宫殿,而早年的大禹,不喊口号不偷懒,靠一双脚就走出了“爱民”的样板,这不正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仁政”活教材吗?
所以,孔子对大禹挑不出任何毛病,“吾无间然”。其实是在说:这才是统治者该有的样子啊!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规矩刻在心里,把百姓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