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型叙事,其“疏堵结合”的治水哲学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水患抗争的精神基因。当历史车轮驶入20世纪,邓州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地带,孕育出现代伟大的渠首精神。二者在责任担当、开拓创新、奉献品格三个维度形成精神谱系。大禹精神是渠首精神的根脉,而渠首精神是大禹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大禹精神的历史回响。
大禹精神的核心特质与历史影响
(一)责任担当的伦理基石。大禹治水的本质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期的责任觉醒。面对“浩浩怀山襄陵”的洪水灾难,大禹突破部落联盟的局限,以“天下为公”的格局重构治水伦理。这种担当精神在《尚书·禹贡》中升华为“九州攸同”的政治理想,奠定了中华文明“大一统”治理的思想基础。其历史影响在于:首次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存亡建立因果关联,形成“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开拓创新的范式革命。大禹突破父亲鲧“堵”的思维定式,开创“疏”的治水方法论。这种转变蕴含三重智慧:一是系统思维,通过“随山刊木”的实地考察,构建流域治理整体观;二是生态平衡,依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设计导流系统 ;三是技术创新,发明“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提升工程精度。这种科学方式使治水效率提升百倍,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至今仍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原则。
(三)奉献品格的道德升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将治水行为升华为道德图腾。考古发现显示,大禹治水实际历时13年,其“劳身焦思”的生理极限突破,塑造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集体记忆。这种奉献精神在《史记》中被提炼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后世官员的道德标杆。
渠首精神对大禹精神的当代重构
(一)责任担当的时空拓展。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西南岗坡地缺水问题,更为配合国家长久发展,邓州人决心拿下陶岔引丹工程,即使上边不给一分钱,自己掏腰包也要干。他们不畏困苦艰难,用简陋的工具在山野间奋战,所有人都不惜流血流汗。邓州人民省吃俭用,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一切为了前线!支援工地使邓州人民生活更加艰难,有时甚至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但他们却毫无怨言。工程后期物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邓州人民咬紧牙关,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坚决要把工程干完。这种责任担当,这种胸怀气量,感天动地,光照日月!
(二)开拓创新的一脉相承。随着渠越挖越深,向上运土变得越来越难。勇敢智慧的民工们,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们发起了技术改新的浪潮,解决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土爬坡器,动力爬坡器,拖拉机爬坡器……这些技术革新的成果,既见证了渠的深度,彰显了邓州人的果敢智慧,也增添了历史的厚度。
(三)奉献精神的薪火传递。从开工兴建的1969年,到全部工程结束的1976年,十万邓州民工整整鏖战了八年!八年的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八年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深情的邓州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南水北调工程默默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回首不平凡的八年,邓州人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这种令人称赞的渠首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薪火相传!
从历史文献到当代实践,双重视角都充分证明,渠首精神是大禹治水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渠首精神通过三个维度实现对大禹精神的创造性发展:在责任维度上,从个体担当升华为群体的制度性奉献;在创新维度上,从个体的经验智慧跃迁为人民群众的集体创新;在奉献维度上,从时空突破转化为价值创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实现的精神的现代化重构。邓州人民缔造的渠首精神,就像一座无形的巍峨丰碑,必将与大禹精神一起,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
作者:冀潜,河南邓州人。南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邓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声明:此文转载自网络,旨在展现邓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谨此向作者致敬!